凡有翻譯處,就有這片“云”
7月30日上午10點,高級口譯員侯海強在譯員坐席上作著準備。接聽電話、問候、接通第三方、實時翻譯,雖然已經練習過幾百遍,但她依然一絲不茍,深情專注。再過4個小時,“譯云”就要上線,客戶打來的電話會在多語言呼叫中心響起,承擔首次翻譯任務的,就是侯海強。這不僅是侯海強的第一通電話,也將是中國翻譯人的第一通電話。
對于跨入不惑之年的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來說,這通電話,來得恰逢其時。
老翻譯 新構想
在中國出版集團旗下的數十家出版機構中,40歲的中譯,歷史說不上長,體量算不上大。但在中國的翻譯產業領域,中譯是名副其實的“老大哥”。
時間回到1973年。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已經兩年,聯合國有大量會議文件、宣傳資料需要被譯成中文。而此前的20多年,有更多的積壓文件還沒有翻譯。此時,曾任中國駐蘇聯使館一等秘書兼新聞專員的繆群,正在干校勞動。他突然接到通知,調任商務印書館辦公室主任兼“聯合國資料小組”負責人,任務是翻譯聯合國資料。隨后,繆群和17位從干校調回的翻譯、出版專家,組建了“聯合國資料小組”,開啟了篳路藍縷的創業之路。這就是中譯的前身。
幾經風雨,40年前的那個18人小組,如今有了300多名員工,20多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40多人被中國譯協授予“資深翻譯家”稱號。40年前,前輩們日以繼夜翻譯聯合國文件、出版聯合國讀物,無暇他顧;40年后,在奧運會、亞運會、世博會的現場,人們總能見到中譯譯員的身影,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進程中,人們常會聞到中譯版文學經典、文化名著的縷縷書香。
40年前,一捆又一捆的聯合國文件堆在那,中譯人不得不譯?,F在的情形有些相似,信息化時代,傳統的翻譯、出版顯得有點兒跟不上節奏。總經理林國夫清楚,中譯這個業內“老大哥”,再也不是“獨一處”了。20世紀90年代,全國已有幾百家翻譯企業,近幾年更是發展到上萬家,職業翻譯也是迅猛增長。聚集著眾多頂尖翻譯人才的中譯,不得不思考中國文化對外翻譯出版的新路。
一個構想浮出水面:無論通過電話、短信,還是電子郵件、網絡視頻,譯員都可以提供語言服務;通過這個網絡平臺,用戶可以“淘”到心儀的譯員,可以參與開放的新聞翻譯、圖書翻譯、字幕翻譯,也能搜索、調用翻譯語料數據庫……它叫“譯云”,凡有翻譯處,就有這片“云”。
2013年,中譯沒有選擇舉行一場風光的紀念活動,回顧40年的輝煌,而是等待那一聲電話鈴響,開啟中譯的新路。
信息化 再上路
技術總監陳國艮不停穿梭于譯員座席和設備室之間,做著最后的調試,鼻尖上冒出了幾滴汗珠。4小時之后,對于他同樣重要。
幾個月前,陳國艮還是一家知名IT企業的技術總監,呼叫中心平臺、視頻會議平臺做了不少,“一個又一個項目,大同小異。就好像替人家刷墻,刷完墻,這墻跟我就沒什么關系了?!爆F在,雖然還是呼叫中心、視頻會議,但陳國艮在新鮮的語言服務領域,可以把遠隔萬里、語言不通的人們匯聚在一起,暢快溝通,他樂意在這塊領地深耕細作,看著它一點一點長大。
同樣迎來收獲的,還有于洋。這位中譯公司副總經理,2012年底受命組建中譯語通公司,開發“譯云”。不到一年時間,這位技術“菜鳥”對web2.0、HTML5、IPV4這些術語已是非常熟稔。更重要的是,作為中譯的首席同聲傳譯,于洋明白,中譯最為獨特的文化價值在于翻譯。于是,他這樣要求譯員:在視頻會議中,譯員要通過發言者的語氣、語調、表情、手勢感知會議氣氛,準確傳遞信息。于是,他這樣要求技術人員:在多方通話時,聽者既要聽到譯員的翻譯,又要能知曉發言者的語氣、語調,與會者需要隨時調整各方聲音強弱,獲取所需信息。
2014年的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譯云”將首次接受大型博覽會的考驗。青島市外辦副主任馮斌說,青島世園會使用“譯云”,是因為它改變了從前預約譯員到場的會議模式,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發展智慧城市,“譯云”也將成為重要的文化基礎設施。
在中國出版集團總裁譚躍看來,“譯云”的上線是出版產業在現代化、國際化、數字化趨勢下的一次突破,也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有益嘗試。
下午2點,北京石景山,譯云多語言呼叫中心,一陣電話鈴聲響起,侯海強自信地接起了電話……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