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只是第一步
免費開放只是第一步(金臺論道)
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是我國公共文化發展中的關鍵舉措,影響深遠。但是,免費開放,對公共文化設施來說,其實只是為社會為公眾服務的第一步,此后,如何提高服務水平,如何提升影響力,如何增強公信力,都需要策劃、設計、落實,更需要得到明顯的社會效果。遺憾的是,有些公共文化設施在免費開放之后的表現并不令公眾滿意,服務和展出的水平甚至還不如以前。
那么多外貌壯觀、內里考究的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檔案館、文化館,在免費開放以后,是不是只是一個參觀建筑的場所?有多少人來到這里僅僅為的是看看風格,瞧瞧裝飾?還有多少人就是為了乘涼、取暖、休憩的?這里的展品、藏品、用品,對觀眾有多大的吸引力,利用率高不高,社會影響大不大?所有這些,恐怕都是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應該思考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沒有被思考,那么,免費開放的作用就會大打折扣。歷史證明,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的收藏、展出、利用,可以左右一個地區、一個城市、一代人或是幾代人的修養、學識和鑒賞水平,而今天的公共文化設施的投入早已遠遠超過了過去,可是其影響力呢?是提升了,還是降低了,或是在人們的心目中已不復存在?
公共文化機構,無論免費還是不免費,不管是新建還是舊有,透明度也一直是公眾關心的問題。里面究竟有多少藏品,各具什么價值,利用率是多少?有的藏品為什么常年不展出,有些場館為何多年不開放?公共文化姓公,所以,其所有設施、藏品及其使用情況,都應該對公眾有個清晰的交代。
從小我就有個疑問,進出很多公園、展覽館、博物院、圖書館,雖說都屬于公益,可其中有的地方老是大門緊閉,有的地方永遠是“閑人免進”,有的地方一直是“機關重地”,而這些不對外的地方常常還占據很大的面積,享受的是最美環境,并且本身就是重要的文物和文化設施。這些地方,因為不對公眾開放,因為私下租借尋利,因為被少數人受用,直至出現事故和丑聞的事例也不是沒有,還引發過公眾的憤怒和聲討。
2002年以前故宮的開放面積只有30%左右,最近才達到45%以上。為了讓公眾能全面地看到這一屬于公眾的文化瑰寶,故宮管理部門正在調整辦公和科研用房,將紫禁城核心區的辦公部門逐步遷出,預計2016年,故宮開放面積將達到76%。對于那些一時還無法展覽的地方,故宮也有公開且合理的說法:倦勤齋、雨花閣等處,盡管建造工藝無比精美,可空間實在太小,文物又極其珍貴,一次同時進入幾十人就會帶來滅頂之災,因此不能向社會開放。不過,可以通過數字掃描,以影像形式向觀眾展示。
故宮這樣的情況,其實全國各地還有許多,故宮能做到的,相信其他地方也應該做到,因為公眾對公共文化的建設、管理和發展都有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受益權。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