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當代閱讀者非理性心態
反思(事說新語)
今天討論的詞匯是“反思”,這是近代西方哲學中廣泛使用的概念。原意指光的反射,引申為間接認識,或反省。“反思”旨在自省,而最重要的,我們還可以從“反思”之處,感知到什么是當下缺失的,什么是被人期待與渴望的。
有關閱讀的反思
日前,印度工程師孟莎美一篇名為《不閱讀的中國人》的文章在微博走紅,文章說,他在法蘭克福飛往上海的飛機上發現,玩iPad打游戲的基本都是中國人,沒人讀書。孟莎美感慨,一個有著最悠久閱讀傳統的國家,現在的國民卻難以坐下來看書。
其實,孟莎美的“發現”,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意義。早在幾年前,我們中國人自己已經發現國人閱讀貧乏的狀況。
說來有趣,中國傳統本來是很尊重文字和書本的。文字是“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文字與圖書,不是簡單的記錄工具,而是載道之器。但隨著現代教育的普及,文字中有關“道”的神圣性逐漸隱遁了,淪為一種簡單的記錄和溝通的“工具”,而“讀書”也漸漸被視為獲得職業之前的知識和技能培訓的過程。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讀書的作用,其實如春華秋實,如春風化雨,重在一生,而非一時。有學者曾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當下,我們每個人都該自問:我是“不閱讀的中國人”嗎?
有關“良知”的反思
沒有煽情、沒有戲謔,只有語重心長的叮嚀。日前,清華大學4000多名研究生在學校上了“最后一課”,校長陳吉寧本節講義的主題聚焦于兩個字——“良知”,他囑咐學生要堅守良知,拒絕做“高知壞人”。
這是一次對于“良知”的反思,“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近些年來,有關知識分子“集體墮落”的說法不在少數,身邊有知識有才智之人越來越多,但卻也有越來越多的高知蛻變成“知道分子”,一些教授忙著當“老板”,一些專家忙著“走穴”……知識分子身上應堅守的激情與操守已漸行漸遠。
是的,“高知壞人”危害極大,如果知識被權力淫威,如果淪為牟利的手段和工具,良知便會被埋沒,甚至走向反面。如果一個人的思想修為不及格,那么知識就會變成累贅,甚至禍害,那樣,還不如做個純真的“笨小孩”。
“堅守良知”是現代文明的期待。基督教創始人對他的門徒的囑咐到現在依然適用于這個時代:“你們都是最優秀的分子,如果最優秀的分子喪失了自己的力量,那又用什么去感召呢?”當然,“堅守良知”知易行難,要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大志向,更要時刻做到保持獨立思考。在這個時代,你做到了嗎?
有關“名望”的反思
最近,《哈利·波特》的作者,英國女作家J·K·羅琳進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有關名望的反思。她將新作、一本450頁的偵探小說《杜鵑在呼喚》故意化名出版,就是想看看自己的名字和內容到底哪個好賣。
現實給了羅琳沉重的打擊,這本書上市3個月,只賣出1500冊,而就在這時,媒體披露了作者就是羅琳的消息,結果該書的銷量頓時猛增,在亞馬遜銷售排行榜上一躍為首位。事實的慘烈讓羅琳深刻意識到,“羅琳”顯然比羅琳的書更好賣。
其實,羅琳完全不用太過遺憾,在當今文壇,名家的名字確實很值錢。有媒體報道,日前,余華新作《第七天》上市前,內容一字未泄,書商僅憑“余華”之名,就預訂出60萬冊新書。還有出版商放言,以目前郭敬明的“火爆”程度,一本書哪怕全是白頁,只在封面上印上“郭敬明著”,銷幾十萬冊也不成問題。
如此現狀,不難折射出當代閱讀者非理性的心態,讀的是作家的名字,而非書的內容。但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在浩瀚的書海中,作家的名字正如一盞明燈,牽引著讀者的眼光和文化的方向。而正因如此,作家們就更需要珍惜羽翼,呵護自己的名譽,否則就會助長“賣名要趁早”的壞風氣。而這股風氣,說小了,會壞了讀者的胃口,說大點兒,會敗壞出版市場的風氣,愧對“文化”二字的神圣。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