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回族文物家底基本摸清
時間:2013年08月01日來源:《光明日報》作者:莊電一
全國的回族文物有多少?回族文物承載了哪些信息?寧夏回族博物館館長雷潤澤經過多年搜集整理和潛心研究基本摸清了全國回族文物的家底,其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重點課題《中國回族文物的發現與研究》填補了文物研究的一項空白。
回族是我國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點,在我國各省、區、市均有分布。自伊斯蘭文化傳入中國和回族在中華大地上形成以來,回族先民在伊斯蘭文明和華夏文明的共同哺育下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豐富的文物。但由于這些文物分散在全國各地,一直沒有人掌握其全面情況。
雷潤澤告訴記者,民國前的不可移動文物資料,已經收集到了95%左右,具有傳世價值的工藝品資料也收集了90%,《古蘭經》、圣訓、家譜、族譜等文獻資料的收集也達到60%以上。其中,僅回族博物館收集的海內外各類伊斯蘭文物古跡遺存資料就有1128件,中國回族文物古跡遺存資料則有11251件。
雷潤澤認為,這些文物是回族形成、發展、進步的物證。他說,伊斯蘭文化傳入中國之后吸納、融合了華夏傳統文化。所以,回族文物一般不是簡單地從阿拉伯國家照搬過來,而是融入了華夏文化的元素,這在清真寺等古代建筑物上就有明顯的反映。再如,“經字畫”、阿文書法、阿文匾額、楹聯和用阿文組成的花卉圖案,顯然也是受華夏文化影響的產物。在阿拉伯國家,一般是不修家譜的,而我國的回族基本都修家譜和族譜。許多回族文物都反映了回族的中國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
專家認為雷潤澤的研究成果在回族文物搜集、整理、研究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其研究擁有非常有價值的核心理念,從研究文物進入到研究文化及其精神的層面。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