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中國陶瓷文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眾多世界名城當中,景德鎮極其特別:僅憑陶瓷制造業這一個產業支撐一座城市長達千余年而不衰,世所獨有;其陶瓷文化積淀之豐厚,舉世無雙。
景德鎮的歷史,決定了景德鎮的今天;景德鎮的今天,也預示著景德鎮的未來。
景德鎮人正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恢復并重新閃耀千年榮光。
“景德鎮陶瓷文化是典型的、純正的中國文化”
一條寬闊的河流貫穿了景德鎮城區,它就是景德鎮人的母親河——昌江。從瓷土運輸、瓷料制作、制瓷用水,到瓷匠往來、瓷器流轉。千百年來,它曾為景德鎮瓷業的生產和發展,提供了可靠保證。如今,千帆競發、舟楫如織的場景早已不見,但悠悠碧水始終奔流不息。閑暇時,景德鎮陶瓷學院副校長陳雨前喜歡到昌江邊漫步沉思,追尋瓷都的過往,探尋景瓷的未來。
陳雨前并非在景德鎮土生土長,然而自28年前來到景德鎮陶瓷學院任教至今,他已完全地融入景德鎮,把自己的幾乎全部心力,都傾注到了對景德鎮陶瓷文化的研究上,并首創了“景德鎮學”。“陶瓷是中華民族最具象征意義的文化符號之一。”陳雨前說,陶瓷文化是指在陶瓷的泥做火燒與銷售、消費的過程中和各個環節中所呈現的材質文化、工藝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形態和情感、心理、觀念、習俗等精神文化的面貌。“景德鎮陶瓷文化是典型的、純正的中國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尤其在當前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全球文化同質化背景下,具有民族特色的陶瓷文化,是中國‘保根文化’的典型代表。”
將景德鎮陶瓷文化及其產業的發展放在文明史的層面來觀照,是當代景德鎮人在歷經瓷業起伏興衰之后的一種文化自覺。“陶瓷是景德鎮的立市之本、稱都之源,延續千年的陶瓷文脈是體現這座城市唯一性的重要特征。”景德鎮市市長劉昌林說,“近代以來,景德鎮陶瓷幾經興衰,現在又走到了歷史的關口。我們必須深刻把握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大背景,傳承和利用傳統陶瓷文化資源,把握市場需求、現代時尚和世界潮流,在繼承傳統中不斷創新,重塑瓷都品牌地位。”
正是因為幾經興衰,景德鎮人很清醒地直面現實,審視自身。陳雨前說:“中國的陶瓷文化曾在世界上領先近千年,但自從制瓷工藝傳入歐洲,已經被迅速趕超。現在,世界一流的陶瓷品牌都誕生于歐洲或日本等地區,中國還沒有一個能在全球叫得響的品牌。復興中國的陶瓷文化,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把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陳雨前所在的景德鎮陶瓷學院,是我國唯一的一所陶瓷高等學府。擁有“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稱號的學院黨委書記馮林華,曾任職景德鎮市委常委、副市長。在政界、學界、陶藝界的豐富經歷,使他對景德鎮陶瓷文化及其產業的發展狀態,有著十分清晰的認知。
馮林華說,景德鎮陶瓷文化的復興,是中華民族文化復興偉業的組成部分,且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象征意義。“但‘景德鎮’這一延續千年的中華民族文化品牌在世界上應有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目前還沒真正得到很好的體現。”他坦言,“這些年,景德鎮干部群眾為陶瓷文化的復興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較明顯的效果,然而從一個國家級民族傳統產業發展而言,要把‘景德鎮’這塊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僅靠地方的財力和能力來支撐推動是不夠的,尚需要國家在各個方面予以進一步的支持。”
景德鎮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廣新局局長艾春龍與馮林華持相同的觀點:“景德鎮是個非常特殊的城市,有著歷史形成的獨特的陶瓷文化生態,這種包括地理生態、生活,以及與陶瓷產業相關的生活方式、習慣和習俗在內的陶瓷文化生態具有不可再生性,也具有一定的脆弱性。景德鎮陶瓷文化生態的保護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亟須國家給予更多關注,并從高位予以推動。我們迫切期望國家盡快把景德鎮納入全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范圍,加大對陶瓷文化生態保護工作的資金與政策支持。”
尋求支持,并不意味著只是“等、靠、要”。景德鎮市委書記鄧保生介紹,景德鎮在加快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已經制定出陶瓷文化生態保護規劃,很多工作已在穩步推進。
“我們將著力提高景德鎮陶瓷文化的引領力、傳承力、創新力和傳播力,立足陶風瓷韻與時代特征深度融合,把景德鎮打造成國內外富有影響的傳統與現代相得益彰、繼承與創新完美融合的文化強市。”鄧保生說。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