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發展 人才最關鍵
作為國粹的京劇,如今面臨著一個不爭的事實:京劇的觀眾,就整個中國而論,別說是年輕人,就是中老年人恐怕也“多乎哉?不多也”。近些年每逢藝考,戲曲類院校和電影、音樂類院校報考呈現的“冰火兩重天”之勢,都引人格外關注。不僅是有志于投身京劇表演藝術的人逐漸減少,京劇各行當的發展都在遭遇不同程度的人才危機。
不少人回憶上世紀50年代,京劇界各行當、各領域的領軍人物匯聚在中國京劇院,成就了京劇事業的興盛景象。如文武老生李少春,他的周圍匯集著翁偶虹、范鈞宏、呂瑞明、景孤血等優秀劇作家,齊致翔、戴英祿、鄒憶青等中青年劇作家,阿甲、鄭亦秋、李紫貴等熟諳京劇藝術規律的導演藝術家,還有劉吉典、張建民、張復等戲曲音樂家。只有通過這種名角與名角、尖子與尖子的相互切磋提升,才能帶動整個劇團和劇種的發展。
如今,這樣的盛況已經難再。有全國影響力的名角太少,不少劇團缺乏具有號召力的領軍人物。除演員外,戲曲編劇人才也很匱乏。如一些專家所指出的,現在不少戲曲編劇文學功底不強,韻白不精;有些編劇缺乏對京劇藝術的執著精神,耐不住寂寞和清貧,紛紛向能賺錢的影視行業投懷送抱;部分“留守”編劇也成了“萬金油”,無論現代戲還是古代戲,南北的劇種都能見其身影,以致戲劇展演上常出現不同作品、同一編劇的“撞車”現象。
振興京劇藝術,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表演人才的培養,關乎京劇藝術的生死興衰。中國戲曲藝術發展的歷史表明,一個劇種的盛衰,往往取決于它是否擁有一批高層次、高素質的演員。發現和培養表演藝術的領軍人才,是京劇藝術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
振興京劇藝術,要重視戲曲編劇、導演人才的培養與使用。一部優秀的京劇劇目,對劇本的要求非常之高。扎實優質的劇本,為整個劇目的打造奠定了基礎。京劇藝術要想讓觀眾喜歡、認可,首先劇作就要好看、好聽,力避陳腐做作,務去沉沉暮氣,給人以面目一新之感。而要實現這一點,則有賴于戲曲編劇與導演的通力合作,有賴于編劇與導演隊伍的壯大、強化。
振興京劇藝術,應當注意包括演員、伴奏、美工、理論研究等多個方面的京劇人才的培養。京劇人才的培養具有周期性長的特點,而且在使用人才的過程中待遇相對偏低,極易出現人才流失等現象。建立人才保護和人才激勵機制,對于培養人才、運用人才、使相關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到京劇事業中來,意義重大。要大力發揮藝術院校和京劇院團的基地作用,充分開掘老藝術家們的潛能,師徒相承,不斷推出京劇藝術新星。
振興京劇藝術,政策層面的扶持很有必要。要認真貫徹實施國家重點京劇院團保護和扶持政策,充分發揮政策的指導促進作用。探索“京劇進校園”、“京劇下基層”、“京劇進社區”、“京劇出國門”等多種形式的京劇普及活動。深化機制體制改革與藝術創新,建立保留劇目上演制度。加強政府和企業多方面的扶持,鼓勵京劇院團積極開展公益性演出。同時大力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建立起政府交流、商業演出、公益演出、多媒體普及講座等多種模式共存的藝術傳播體系,創造更多演出機會,激活京劇藝術自身活力,切實推進京劇事業的發展繁榮。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