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兩民國建筑被強拆
圖為拆遷現場。 CFP
6月10日深夜,兩臺鉤機悄然駛入廣州越秀區詩書路,一夜之間把兩棟民國建筑金陵臺和妙高臺夷為平地。據記者了解,該地塊項目因涉及到歷史文化保護問題,早在去年就被越秀區文廣新局緊急叫停,廣州市規劃局也在去年5月發出“緩拆令”,并就此項目先后與開發商翠樺地產置業有限公司進行三次談判,始終無果,最終卻被開發商搶先強拆,拆除前毫無征兆。
廣州兩棟民國建筑金陵臺和妙高臺被強拆后,是否要依照原貌徹底復原?今后該如何處理新項目與舊建筑的矛盾?一個多月來,關于金陵臺和妙高臺被強拆的話題依然引起廣大市民的熱議。
法規漏洞將建筑置于危境
金陵臺、妙高臺是由香港商人合資興辦的置業公司于1946年所建。廣東省文博專家崔志民曾經多次到訪金陵臺。他告訴記者,這座建筑造型獨特,像一艘停泊在詩書路邊的輪船,極具西方現代主義風格,反映了廣州在抗戰勝利后建筑風格的發展,專家稱這是廣州少見的“熊貓級建筑”。兩座建筑都高兩層半,每層約100平方米,內墻刷有棕紅色意大利批蕩漆,屋內藏有大量名貴酸枝家具,還有地下車庫和水池。粵劇大師薛覺先曾在上世紀50年代初入住妙高臺4號。
2007年,廣州市翠樺置業有限公司競拍得到該地塊,開始拆遷工作,因為與居民在拆遷賠償安置的問題上沒有達成共識而一直僵持。去年5月15日,微博網友“古粵秀色”在微博上發出一條呼吁保護妙高臺、金陵臺民國建筑的微博,引起各方關注,越秀區文廣新局組織專家到現場考察評估,專家建議將金陵臺、妙高臺作為歷史建筑予以保留。廣州市規劃局則回應,上述建筑均不屬于文物保護單位,也暫未列入登記在冊的文物線索。
曾參與該建筑考察工作的廣州大學嶺南建筑所所長湯國華說:“當時金陵臺和妙高臺已經被陸陸續續拆掉了一半,剩下了一個不完整的框架,在這個情況下很難認定為文物了,因為真實性已經被破壞了。”而目前廣州市歷史建筑名錄尚未出臺,也無法認定這些建筑是否將作為歷史建筑予以保護。規劃局只能先采取權宜之計,發出緩拆令。但緩拆令只是公函文件,沒有實際法律效力,“這里就有一個真空地帶了。沒有認定為歷史建筑就很難管理,很多有價值的建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強拆的。因為它失去了法律的保護傘,隨時都有危險。”湯國華對記者說。
方案一拖再拖 開發商鋌而走險
據廣州市規劃局透露,與開發商的談判一直非常艱難,規劃局準備了兩個方案,一是保留原建筑,要求開發商降低容積率,政府對其做出賠償。但開發商認為地塊太小,新樓盤毫無回旋余地,堅持按原規劃方案實施。
規劃局的另一個方案是贖回這塊地,但開發商提出要按預期收益計價,此地塊所在的詩書路目前一手房價每平方米3萬元,預期賣樓收入4.2090億元,按利潤率平均25%計算,最后估價高達一個多億,而且開發商對于老城區中心的黃金地塊也很不愿意放棄。雙方長期無法達成有效協議,以至于該項目一拖就是一年。
接受記者采訪的房地產業內人士對此次強拆表示“并不意外”。按照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未評定為文物的歷史建筑,即使被強拆,最高罰款也只有50萬元。擱置一年的工程要虧損多少錢,一年的商業貸款利息有多少,一個新的項目又將賺多少?這筆賬開發商算得清清楚楚。一年過后,在緩拆令尚未撤銷的情況下,金陵臺和妙高臺依然無法逃脫被強拆的命運。
新項目與舊建筑可互相融合
政府和開發商在歷史建筑保護這一問題上,是否一定要處在完全的對立面上呢?城市規劃專家、中山大學袁奇峰教授就此事指出,政府整理好涉及歷史文化保護的已批項目后,要根據保護目標采取主動行動,最好的辦法是通過高明的設計方案將歷史建筑融入新的建筑,要求開發商保留的歷史建筑,也應在修繕維護費用上有補貼與支持。“就金陵臺來說,如果保留原建筑的方案做得好的話,這個項目會獨具特色,可能還會因此增值。”但他同時指出目前體制環境內,這種方案編制和開發還處于完全空白的狀態。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王世福教授認為,政府在與開發商談判時應先作一個價值層次的判斷,對這個歷史建筑進行價值分析,把利益矛盾擺上臺面,形成若干空間方案。明確哪些是可以放棄的價值,哪些是可放可不放的,哪些是堅決保護的,與開發商談判,并明確利益處置方式。這樣才能取得公共利益與商業利益的平衡。
近日,廣州市政府成立的專門調查組,公布了對于此事的調查和處理結果:責令開發商翠樺公司復建被毀建筑,并對其房地產開發資質依法進行處理。想要徹底地復原金陵臺,“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馮江告訴記者:“在建筑學上,復建是非常謹慎和專業的。”馮江說,今天已經找不到當年的建筑材料和圖紙,最多只能做一個外表的樣子出來。“所謂的復建,并非以歷史建筑保護作為出發點,而是因為開發商強拆了他人的私有財產,需要復原并歸還這棟物業。”
“對于老房子的處置,我們現在不是徹底拆除,就是全部保留,使得矛盾越來越大。”馮江認為,老房子還是應該融入新的生活、新的空間,“將舊建筑融入新的開發建設中,建筑師完全有能力去解決這類問題,國外也有大量案例,這才是雙贏的結果”。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