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已然遠去 精神仍要傳承
《湖南抗戰老兵口述錄》 湖南圖書館編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抗日戰爭結束后的數十年里,圍繞抗戰的回憶、研究成果可謂“汗牛充棟”,以口述史的形式反映那一段歷史的出版物也有許多。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前夕,湖南圖書館編著的《湖南抗戰老兵口述錄》與讀者見面,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這本書并沒有像其他研究抗戰史的成果那樣將目光主要集中在抗戰時期的重大戰役或著名將領,而是聚焦于默默無聞、鮮為人知的普通士兵和下層軍官,著眼于他們作為社會一員在戰爭中的情感和經歷。通過“蕓蕓眾生”的口述,濃墨重彩地描繪了一部別致的抗戰史,折射出湖南乃至中國偉大抗戰的波瀾壯闊,有力地證明了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的道理??梢哉f,本書是為一群當年的抗戰英雄們作了一個群傳,視角非常獨特。
抗戰老兵作為歷史的當事人,本書原生態地表現了他們親身的戰爭體驗,有生死抉擇,也有愛恨情仇。唯其是親歷,所以更加可信,也更生動真摯。通過他們的口述,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才能夠理解戰爭中的人們經歷了何等的艱辛殘酷:會戰長沙的血肉廝殺,保衛常德的慘烈巷戰,堅守衡陽的誓死決絕,野人山中的傷病饑餓……正是那些“小人物們”在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勇敢赤誠地奉獻出自己的鮮血、力量和生命,才能夠筑成我們中華民族的永恒長城,中華民族才能夠實現復興。
關于抗日戰爭,已經形成了我們民族的集體的歷史記憶,我們多么希望后代將這一歷史記憶傳承下去。但是,作為沒有經歷過那場戰爭的我們,無論怎樣記憶關于抗日戰爭的上述結論,哪怕將其背誦得爛熟于心,也仍無法真正理解前輩們所處歷史時期的動蕩與波瀾,也難以繼承中華民族抗戰精神的精髓,這是我們在歷史進程中遇到的深層的問題。而閱讀親歷者的口述,或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把鑰匙。本書所收錄的口述,就涉及了抗戰歷史進程中的方方面面,所以能夠全方位、多維度地反映戰爭歷史。特別是書中以老兵口述為綱,對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加以注釋,有的輔以圖片,形成一部有血有肉的湖南抗戰史。這種嘗試,既避免了嚴謹正史的枯燥,又克服了單純口述的局限,體例創新,內涵豐富。
烽火已然遠去,精神仍要傳承。如今,抗戰老兵們大多已八九十歲,余生不多,對他們的口述記憶進行搶救性保存,已經迫在眉睫。21世紀以來,中國學界的口述史搜集與研究已經漸漸成熟為一門有著自己概念、范疇、對象、文獻體系、學科標準的新的專門史。作為學術研究的一個領域,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地方圖書館進行口述歷史的搜集與整理工作,的確使學術研究更具有廣泛性和社會意義。湖南圖書館進行的這項工作,其意義超越了關于抗日戰爭的一般性的介紹和宣傳,也超越了譴責侵略、追究暴行的一般性的道德評判,而使我們對歷史的認知有了新的視角。老兵的崢嶸抗戰歲月不僅是偉大抗日戰爭的珍貴史料,更是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提高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教材。
研究戰爭歷史對于社會發展是重要的課題,但絕不僅僅是書齋中的學問。抗日戰爭對民眾生活的沖擊與影響,抗日戰爭與民族精神的形成與培養,抗日戰爭與人性,抗日戰爭中的人道主義,抗日戰爭中相關群體的內部復雜性以及戰爭遺留的問題,戰后和平的構造等等,都是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的題目。因為只有全社會共同關注,建立從學者到民間的共同研究與思考的學術氛圍,才能夠真正將抗戰精神發揚光大。注重口述歷史的科學性,能夠讓民眾走進歷史學,能夠讓歷史學在社會進步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從而使民眾真正成為歷史記憶的主角。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