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與人文詩性的交響
圖為電影《毛澤東與齊白石》劇照。
提起表現革命領袖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人們眼前總會浮現出云譎波詭的戰爭場面與運籌帷幄的領袖形象。瀟湘電影集團攝制的電影《毛澤東與齊白石》,卻以一種審美變奏,給觀眾帶來全新的感受。影片通過講述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與齊白石的交往故事,在革命歷史題材與人文詩性的交響中表現出深刻的內涵和極富現實意義的主題。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不僅需要經濟建設,也需要文化建設。銀幕拉開,一方面是國民黨對齊白石的恐嚇、利誘,使他心生懼意,另一方面是新中國需要齊白石,人民需要自己的藝術家。影片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展開毛澤東與齊白石交往的影像敘事。他們的相遇不僅是一位領袖與一位藝術家的情誼寫照,也是我們黨愛護知識分子、尊重文學藝術發展規律的藝術體現,還是建國初期文藝百花齊放、萬紫千紅局面的歷史象征。
影片中唐國強扮演的毛澤東一改往日“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革命家、戰略家風范,盡顯風華正茂、指點江山的儒雅與從容。作為國家主席的毛澤東派人為齊白石修繕房屋,不僅是在生活上關愛老藝術家,更是出于他“廣廈萬間”千古文人的愿望與責任意識。這是毛澤東慧眼識珠的藝術情趣的自然流露,更是他對藝術家的珍視,對新中國文化發展藝術繁榮的急切期待。
歷史性和藝術性是傳記文藝作品的支柱。不管是對人物完整一生的展示還是片斷的呈現,史料都是傳記的基礎。《毛澤東與齊白石》的創作靈感來源于毛澤東與齊白石的一次會面,影片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展開大膽的藝術想象,通過對會面前因后果與來龍去脈的鋪墊,讓兩個偉人的相遇異常奪目,其中既不乏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光芒,也閃爍出歷史與藝術的輝煌。
影片對齊白石文人性格的塑造與作為政治家的毛澤東形象交相輝映。作品沒有展現齊白石的傳奇一生,卻以片段將他的文人氣質體現得淋漓盡致。劉子楓扮演的齊白石,蓄著長須,拄著手杖,舉手投足可敬可愛。影片用許多生動的場面展現了齊白石創作書畫和印章的過程,也以詩意的影像敘事表現了一代藝術大師志行高潔的人格魅力。青年詩人艾青帶著主席的囑托,第一次拜見齊白石時,齊白石起初頭也沒有抬:“今天我只畫蝦,不見人。”后見艾青談吐才華橫溢,才看座,繼而看茶,名士形象躍然銀幕。
如果說談畫說藝還基本上是藝術家與政治家之間的交往,那么影片后半部分在真實敘寫兩位老人晚年喪子的相同命運的基礎上,展開的則是他們由個人情感上的惺惺相惜而實現的大愛情感的超越。這一藝術構思不僅將情節的發展推向了高潮,也讓他們的相遇體現出更高的時代內蘊和精神境界。齊白石起初畫鴿子形似而神不足,在經歷了骨肉離別的悲痛,目睹祖國人民“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激情之后,他有感而發,把內心熱愛和平、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美好心愿都傾注在對鴿子的描繪上。影片結尾處鴿哨聲四起,當藝術家筆下英姿勃勃的和平鴿飛向藍天時,為祖國安寧嘔心瀝血的毛澤東正深情地凝望著成群的和平鴿飛過中南海的上空。影片就是這樣以歷史真實與藝術想象的奇特構思,使政治家與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在對和平的共同向往和追求中不期而遇。至此,兩個湖湘偉人之間的交往也就超越了時空,雋永動人。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