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時代的寫作
“如你所見,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想必在7月22日上午經歷過微信網絡故障之后,人們對這句微信的廣告語,有了更深的體會。在長達數小時的故障期內,很多人在不停地用手機嘗試登陸微信,因為他們發現自己與“小伙伴們”失去了聯系;盡管電話和短信平臺全都暢通無阻,但他們似乎更習慣于通過微信“朋友圈”來跟朋友們互通有無。有句俏皮話說的是,“這世界分為用微信的人和不用微信的人”,于是,越來越多的人主動或被動地加入到“用微信的人”行列。
點擊“微信”圖標,首先看到的是一副頗具設計感的圖像:蔚藍蒼穹下,一個孤單的人與一顆“孤獨星球”同在。這幅圖讓我們聯想起作家王安憶的一段話:“一個人面對著世界,可以與大家攜起手,并起肩,共同戰斗。而他對著自己的內心,卻是孤獨的,外人無法給予一點援助,先行者無法給予一點啟明,全憑自己去斗爭,去摸索。……當一個人孤獨地與自己作戰的時候,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孤獨地與自己作戰。我的文學,就將是為這些個孤獨的戰場進行艱難而努力的串連與聯絡,互相提供消息,告訴人們,他們并不是孤獨的,整個人類就在他們身后。”微信頗具人文寓意的圖標傳達出它想要實現的功能,與王安憶言及的文學功用庶幾近之。
網絡,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全民寫作”真正成為可能,從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寫作”無時無處不在。短小迅捷的微博一度超越博客,成為風靡一時的網絡交流平臺,然而140個字的長度限制,似乎使微博更適合發布直截了當的觀點和看法,卻不適合“講故事”和闡釋意義。結合了即時通訊和圖文共享功能的微信應運而生,大有后來居上之勢。數據顯示,現在全國的微信用戶已突破4億,專家預測,這個數據在本年底將達5億。每天有大量的文字在微信“朋友圈”之間流傳,不限體裁,不拘長短,或發布個人生活動態,或交流內心感悟,或轉帖佳作段子,“奇文共賞之”。而這些作品在第一時間被朋友們讀到,其影響在傳播中不斷擴大,微信寫作已不容忽視。
本期“專題”我們選取了幾篇微信文字,與讀者分享。這些文章的作者或有名或無名,卻均實踐著微信寫作的“分享性”原則。而我們尤為看重文中閃現的民間智慧,以及對于人類精神價值的永恒追尋——這或許便是寫作這種行為的意義所在,無論以何種方式,以何種媒介。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