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文化 承載希望 值得提倡的“墨守”
在我們已經習慣了用電腦“寫字”的時代,絕大多數高校的高考錄取通知書都是用電腦打印出來的,而陜西師范大學卻獨辟蹊徑、回歸傳統,由學校的老教授用毛筆一筆一畫地給學生填寫錄取通知書。這飽蘸濃墨、別出心裁的“手寫通知書”成了近日網友熱議的話題。
一群年逾古稀的離退休老教授,一筆一畫的書寫,造就了“史上最值得珍藏的錄取通知書”。更難能可貴的是,這“墨守成規”的書寫方式一寫就是6年。毫無疑問,這是一種文化的象征,也是一所學校人文氣息的體現。但是在這個提筆忘字的時代,又有多少人能像老教授們一樣用毛筆書寫?
在我的印象中,讀過師范院校的老師們大都寫得一手漂亮的好字。粉筆字、鋼筆字、毛筆字,基本上都奪人眼球,讓我們這些臺下的學生羨慕不已。記得我初中時一個教政治的男老師,他的板書從黑板左上角開始,下課時到右下角結束,龍飛鳳舞,簡直就是一幅秀麗的書法作品。然而時至今日,不但我們的書寫水平明顯下降,即使是那些師范院校畢業的老師們,也寫不出師范院校過去的畢業生那一手好字了。不要說毛筆字,即使是粉筆字,現在也很少寫了。因為我們有了電腦,有了打印機,有了投影儀。教師給學生上課,可以不用手寫教案,只需要做PPT就行了。
電腦打印時代,老教授們用毛筆書寫的錄取通知書當然別具一格。但從另外一個側面來講,這種珍貴與稀缺恰恰也說明了我們漢字書寫水平的下降。書寫工具的變化當然給我們帶來了便利,但“字如其人”時代的遠去也意味著傳統文化的流失。香港演員黃秋生說,現在內地有半數的人看不懂繁體字,華夏文明已死。雖然言過其實,可這種擔心卻并不多余。老實講,我們不但很多繁體字不認識,即使是簡體字,我們也經常出現提筆忘字的情況。
用毛筆寫字的人越來越少,用鋼筆寫字的人越來越少,用粉筆寫字的人越來越少,除了學生群體,一個人一年究竟能寫多少個字?反正我是除了寫自己的名字多一些,已經很少寫字了。陜西師大的教授們用自己的毛筆給即將入學的新生上了最好的一課,但這一課過后,又有多少學生會去練毛筆字,去注重提高自己的書寫水平?作為一個符號或者說標志,毛筆手書通知書算是一個亮點。可如果沒有學生的積極回應,老教授們的辛苦就有些不值得了。
看著陜西師范大學老教授們用毛筆書寫出的通知書,讓我很自然地想起過去老師范生那秀麗的板書,在這個PPT盛行的時代,用毛筆手寫的錄取通知書,雖然“略顯費勁”,但樸素中帶著溫暖,更重要的是,她傳承著文化,也承載著希望。(關東客)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