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兩岸四地大學生魔術交流大會即景
人人都可成為“哈利·波特”
第六屆兩岸四地大學生魔術交流大會即景
這里沒有哈利·波特的魔法學校,但是參會的每所學校里,都有那么幾個熱愛魔術的“哈利·波特”。7月12日至14日,清華大學成了魔術的海洋——來自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澳門科技大學、臺灣中原大學、湖北工業大學等高校的24位“哈利·波特”,在由中國民族文化藝術基金會、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國雜協等單位主辦的“同心結華夏——第六屆兩岸四地大學生魔術交流大會”上,拼技藝、斗“魔法”,個個秀出看家絕活,演繹著魔術的傳奇與魅力。經過較量,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的李曉陽、臺南成功大學的黃大镕、大連東軟信息學院的張昭龍、湖北工業大學的劉鑫資4位大學生魔術師分別摘得舞臺和近景魔術比賽金獎。
比賽現場,盡管每個人的魔術表演都各具特色,不過,筆者還是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不少參賽選手用的道具都是撲克牌、球或者光盤,同樣的道具卻變幻出了多樣的風采。這些道具何以深得魔術師青睞?大會主持人、臺灣魔術師劉成道出其中奧秘:一方面,因為是專業比賽,需要表現選手所掌握的高難度手法,而撲克牌最易表現手法和難度;另一方面,撲克牌、球、音樂光盤,很多人都玩過,也是生活中常見的東西,一個魔術師最想做到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創造奇幻,將表演融入生活里邊。“魔術不一定需要多昂貴復雜的道具,人人都可以成為魔術師,成為哈利·波特。”劉成表示。
“小小一張牌,世界大舞臺”,千萬不要小看這張不大的撲克牌,在選手的表演中,往往是輕輕伸手在空中一抓,就無中生有手里多出一張或一把牌來,手一翻一揮,牌或轉瞬之間變色,或如雪片一樣不斷從手指間飄落,而你永遠不知道這些牌是怎么變出來的。練就這樣的技巧,并非一日之功。劉成現場表演了一套換指套的動作:一個指套,瞬間從食指轉移到中指,又轉移到無名指,大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他表示,這不是魔術,只是基本功練習,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只要每天練10分鐘就可以了”,——轉而他又幽默地說:“得練20年。”10分鐘,20年,雖是幽默,卻道出實情,小小的魔術考驗著每一位“哈利·波特”的耐心。
不僅如此,揮灑想象、發散智慧,有了新奇的創意,看似普通的撲克牌也可以玩出令人驚喜的藝術效果。大賽特邀世界頂尖魔術師進行的現場表演中,曾獲魔術界最高獎項FISM舞臺魔術總冠軍的韓國魔術師柳豪鎮的魔幻撲克就令人目不暇接,嘖嘖稱奇。漆黑的舞臺上投下一束光,魔術師著燕尾服立于其中,伴著優雅的音樂,緩緩伸手,撲克牌不斷以各種難而美的形式被無中生有地變出來,漸入人牌合一的境界。這樣的場面讓人不禁感嘆,經過魔術師的精心包裝,撲克牌也成為了一件優雅的藝術品,而智慧和創意則是這件藝術品的核心。
(編輯:子木)
· | 第六屆兩岸四地大學生魔術大賽落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