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地文藝家赴閩聽“南音”
演出結束后,參演的鄂閩兩地藝術家及采風團成員合影留念。傅正明/攝
演出中,鄂閩兩地藝術家同臺高歌。傅正明/攝
盛夏的福建無處不是熱浪翻涌,而晉江市戲劇中心內卻雅韻撲面,清音沁人。7月6日在此舉行的“閩鄂文藝情,攜手走基層”惠民文藝演出中,由晉江市南音協會陳小紅、丁美姍等表演的南音對唱《春光明媚》,讓人非屏息而聞不能感受其妙味。
由湖北省文聯、福建省文聯主辦的本場文藝演出,是湖北省文聯組織的“湖北文藝家赴福建主題采風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此為契機,鄂閩兩地藝術家情相通、藝相融。花鼓戲、歌曲、舞蹈,湖北藝術家亮出文藝精品饋友,南音、高甲戲、掌中木偶,晉江文藝工作者傾其傳統經典迎賓;鄂有“文華獎”得主李祝華、“花鼓皇后”李春華等登場,閩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蘇統謀、高甲戲柯派弟子盧文雄等獻藝。恰如漢水與閩江遙遙相望因水而同質,鄂閩藝術家惺惺相惜因藝而共興。
“第一次聽到湖北歌唱家唱當地花鼓戲,感覺很有特點,唱腔夾雜美聲,表演一直托著氣,西方音樂和地方戲曲相融通,對我的演唱和教學都很有啟發。”參演的晉江合唱團指揮黃斌頗有感觸。“雖然是民間業余愛好者表演,但南音的咬字、行腔值得我們專業歌手學習。”中南民族大學音樂教師趙靜感言。
7月5日,采風團一抵晉江,便直奔晉江南音基地,親耳聆聽、親眼目睹曲牌、樂器及演奏等方面大都保留著漢唐遺制的這種民族音樂遺產。“南音是從中原河洛地帶傳入的。中原文化大氣磅礴,但傳到這兒與當地文化結合,顯得小家碧玉、溫文爾雅。這種傳承太難得了。”湖北省作家劉美蘭稱自己“大開眼界,不虛此行”。
本次采風團團長、湖北省文聯組聯部主任吳秋宏介紹說,湖北文藝界圍繞每年的文聯中心工作開展主題采風已有10余年歷史,此次組織跨門類、跨領域藝術家和管理者24人赴福建,并將惠民文藝演出設在泉州晉江第一站,是因為泉州和湖北分別是閩南文化和荊楚文化的發源地,兩種根文化的碰撞意義尤深。晉江是“中國民族音樂的根”南音的生發地,它的傳承保護經驗及文化生態發展都具有啟示意義,福建沿海又是改革開放的前沿,發展思路開闊,創新意識強,很多經營理念都值得學習借鑒。另外,此次基層演出也是湖北省文聯響應中國文聯“送歡樂下基層”的一種延續,希望把湖北頂級的藝術作品奉獻給晉江群眾,并慰問在當地務工的湖北籍老鄉。
在之后幾天的采風中,閩地人文地理、風土人情、文化精粹與經濟成果,如一股潛流在藝術家們的收獲中沉淀著。
晉江市音樂舞蹈協會江良洪等表演歌曲聯唱。中國藝術報 喬燕冰/攝
晉江市南音協會蘇統謀(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等表演南音器樂曲《八展舞》。中國藝術報 喬燕冰/攝
優秀青年歌唱家趙靜女聲獨唱《卓瑪》《龍船調》。中國藝術報 喬燕冰/攝
晉江市音藝術團-王一鳴等南音表演《南海觀音贊》。中國藝術報 喬燕冰/攝
國家一級演員、文華獎得主李祝華獨唱《紅梅贊》《我和我的祖國》。中國藝術報 喬燕冰/攝
晉江市南音協會陳小紅、丁美姍等南音對唱《春光明媚》。中國藝術報 喬燕冰/攝
國家一級演員李蘭萍演唱現代京劇《紅燈記選段《光輝照兒永向前》《都有一顆紅亮的心》。傅正明/攝
晉江市高甲戲柯派表演藝術中心盧文雄、莊偉國表演的高甲戲《騎驢探親》。中國藝術報 喬燕冰/攝
國家一級演員郭曉蕾女聲獨唱《我的江漢大平原》《蘆花》。中國藝術報 喬燕冰/攝
國家一級演員李春華表演花鼓戲《原野情仇》選段《跟了你我才有了歌》及文華獎創作劇目《家庭公案》選段《一雙布鞋表心愿》。中國藝術報 喬燕冰/攝
晉江市掌中木偶藝術保護傳承中心蔡美娜、陳代宮、林靜如等表演掌中木偶傳統劇目《大名府》。中國藝術報 喬燕冰/攝
優秀舞蹈編導何文杰表演舞蹈《青春旋律》。中國藝術報 喬燕冰/攝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