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打動人的歷史 作家赴贛南原中央蘇區采風行記
這里有最打動人的歷史
——作家赴贛南原中央蘇區采風行記
6月28日至7月2日,在《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實施一周年之際,在江西贛州市委宣傳部、贛州市文聯、江西省作協的組織下,祝勇、熊育群、龐培、王十月、雷平陽、蔣藍、冉正萬、朱航滿、塞壬、葛芳、凌仕江等20多位作家,組成了“文藝名家看贛州”采風團,來到贛州采訪。為期五天的采風期間,在瑞金市的沙洲壩革命舊址群、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在于都縣的中央紅軍長江第一渡、長征出發地以及位于大余縣的陳毅元帥堅持三年游擊戰爭革命舊址,位于興國縣的蘇區干部作風紀念館等地,都留下了作家們重溫歷史的足跡。
出了瑞金縣城,向西,走上三五公里,有個小小的村子,叫做沙洲壩。這個村子坐落在一片大得望不到邊的油菜花田地中,由此可以想象油菜花盛開時節的景色。
6月29日,20多位作家來到了這里,他們并不是為了油菜花而來,為的是這里的一口紅井。
紅井開鑿于1934年,時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的毛澤東在沙洲壩居住期間,為解決當地群眾飲水難,帶領干部群眾開挖了一口水井。后人為牢記毛主席關心群眾疾苦的恩情,在井邊立了塊石碑,上面寫著一行樸實的字句:“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
“嘗嘗紅井水吧,甜著哩!”參觀完毛澤東同志舊居,講解員勸告采風團成員。“這里早就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但全村人總是格外愛喝這井里的水。”
“你看,老百姓是最可愛、最懂得感恩的,誰是真心想著老百姓,為老百姓做事的,老百姓就永遠忘不了。”廣東省文學院院長、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熊育群說。
無疑,這也是20多名作家集體的心聲。
清晨,于都河水泛著細密的銀光,幾艘新舊不一的機帆船次第駛過,船兒帶起的微風吹到岸邊,又拂過新稻秧苗的細葉。
這似乎是在中國南方再尋常不過的鄉間景致。然而,1934年的10月16日,于都河流進了中國的歷史。從這天起,她變成了一條不尋常的河。
“北上,抗日,救中國!”這天,于都河上架起了八座浮橋。在瑞金的中央黨政機關人員以及從各處戰場上轉移來的紅軍將士陸續集結于此,拉開長征的序幕。這天傍晚,中央紅軍部隊分別從于都的山峰壩、東門、南門、西門、孟口、鯉魚、石尾、漁翁埠等8個渡口過橋。當時,從縣城到河邊,燈火通明,人如潮涌,老百姓手里捧著滾燙的雞蛋、千層底的布鞋送給紅軍戰士……
“如果僅僅讀歷史書,無法真正了解這段歷史。歷史會記下人物、地點、時間和事件,但最打動寫作者的,還是這些細節,和流淌在細節里的情感。作家的責任,就是不斷打撈這些素材,再把這些變成沉甸甸的作品。”以哲性散文為人所熟知的龐培說。“于都到處都是‘長征’,長征村、長征小學、長征大道、長征大橋、長征廣場……于都和長征緊緊相連。”
尋訪星星之火何以燎原,繼而將求索出的種種“必然”化為文字,正是作家此行的使命。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困。余傷病伏叢莽間二十余日,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旋圍解。”在梅嶺山腰間,在大余縣莽莽蒼蒼的密林深處,一處《梅嶺三章》詩碑記錄著陳毅率部堅持三年游擊戰爭的經歷。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在碑旁,作家們伸出手指,順著碑刻文字的勾橫撇捺,一遍遍吟誦著早已熟悉的詩句。
脫下軍裝未久,有著海量擁躉的青年散文家凌仕江說,我寫過關于西藏的散文,有很多“粉絲”,但這里,我成了陳毅元帥的粉絲。我有一些寫作于川藏線、青藏線上的散文,深知在旅途中寫作的艱辛,但陳毅元帥竟然能在生死存于一線的時候,把詩寫得這樣大氣磅礴、豪情萬丈,這讓我不得不思索是什么樣的精神在支持他?
夕陽漸斜,作家一行站在林間,無人言語,長久地呼吸著從半個多世紀前吹拂而來的獵獵山風。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