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不良文化趨向 閉門造車何以大行其道
開欄的話
風起于青萍之末,卻馳騁于天地之間,世間萬物,無不受其吹拂。文化無影無形,卻潤物無聲,雖形成于日常俚俗之中,卻能對社會產生恒久的影響。文化思潮的變化,對社會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不可不察。
在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社會文化生活卻出現一些不良趨向,文化失范、道德失衡、心理失常成為時下人們議論的焦點,并引起有識之士的擔憂與思考。這些文化現象所來有自,亟須對之做出理性的梳理與分析。為此,我們特開辟“文化世象”欄目,首期將刊出“警惕不良文化趨向”系列9篇文章,對當下最具代表性的9種不良社會文化現象進行集中分析與評論,以期為匡正時弊、推動社會文化健康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作家余華新近推出的一部文學作品堪稱罕見的熱賣,小說未及印刷便已預訂出70萬冊,在文學類圖書中,銷售量名列前茅,這是國內大部分作家難以企及的。但是,細讀這部作品,很多讀者、評論家大呼失望。作品盡管勇敢地觸及強拆、賣腎等敏感的社會問題,然而令人感覺作者不過是把一些新聞事件拼接在一起,對這些社會問題并沒有深入的了解,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體驗,因此敘述浮于淺表,缺乏思想的力量,顯得輕浮和單薄。
文藝與生活的關系,是一個最基本的、被反復提到并一再強調的文藝理論話題。有的人也許覺得,這并不是非常復雜的理論話題,無非是說明生活是文藝創作的源泉,缺乏生活的不斷豐富,創作的資源就會枯竭,有必要翻來覆去地提及嗎?事實證明,反復強調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在現實中,脫離生活、閉門造車的現象從來就沒有中斷過。讀者或觀眾接觸到這類閉門造車的文藝作品,掩飾不住他們的失望,尖銳的批評自然就不絕于耳。
難道我們的作家藝術家在創作時就想不到文藝與生活的關系問題嗎?難道作家藝術家進行創作時,還需要有人專門向他們論證文藝與生活的關系是多么重要嗎?
其實,對于作家藝術家來說,它首先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創作態度問題。一些作家藝術家并非不知道補充生活體驗的重要性,也時常感覺自己的資源庫存嚴重匱乏,但他們就是不愿意設法與生活建立起密切聯系,原因是多方面的,或者是他們已經答應了出版商的約稿,或者是他們下不了放棄城市優裕生活的決心。熱播電視連續劇《愛情公寓》,寫當代年輕人的愛情故事,一看便知編創者是在毫無生活體驗的情景下動筆創作的,缺乏生活體驗,依靠照搬、抄襲海外相同類型的電視劇情節來敷衍成章。這種現象絕非個例,據我所知,電視劇制作界往往是覺得某種類型的電視劇有市場了,或者發現某類電視劇熱播了,就趕緊組織班子搶拍,哪里還顧得上深入生活與搜集素材?在這樣的情境下,編劇只能采取閉門造車的方式,胡編亂造,照搬照抄,怎么快就怎么來。這完全是一種迎合市場的寫作態度,以這樣的態度來寫作,我們能指望他們寫出真正的佳作嗎?
密切與生活的聯系,不斷到生活中充氧充電,讓寫作資源的庫存變得豐富起來,這對于作家藝術家來說,并不是理論的難點,而是實踐的難點。因此在批評這種閉門造車的現象時,有必要探討一下實踐的問題。
難點之一是因為作家藝術家如果投入到生活實踐中去,就必須付出心血和辛勞,甚至要放下貴族式的身段。難點之二則是,真正要在生活中有所收獲,并不單單是獲取一些信息、觀察一些實景那么簡單,而是要對生活有所感悟、有所體驗、有所思考。但現在不少作家藝術家僅僅把深入生活理解為到生活中獲得一些故事素材,得到一點感性認識。這樣是遠遠不夠的。我曾看到一項作家申報重點選題的材料,其中有人在申報表上說,他準備去某某地方采訪若干人,然后寫一部反映這個地方幾十年歷史變遷的作品。他的計劃不可謂不宏大,但我對他能否寫出這樣的作品深表懷疑。即使是很有功力的作家,當缺乏足夠充分的生活體驗時,動筆也會慎之又慎。這些都說明,深入生活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思想實踐過程,它要求作家藝術家始終對生活保持高度的興趣,在生活的激發下不斷產生思想的活力,不斷有新的發現。
創作上的閉門造車現象之所以如此泛濫,文藝批評也需要承擔責任。閉門造車是一個古代成語,最初的出處應該是兩句話:“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語出北宋道原所纂《景德傳燈錄·卷十九》。意思是說,只要按照統一規格,即使關起門來造車,出門上路也會與路上的車轍完全相合。后來,人們單用前半句話作為成語,形容做事不考慮客觀情況,脫離實際。為什么在當前的文藝創作中,人們明明知道閉門造車產生的作品與生活和實際不相吻合,卻仍然樂此不疲?就是因為在他們“閉門造車”后,會有一個“出門合轍”在等著他們。這個“出門合轍”就是一些不妥當的文藝批評。現在的一些文藝批評家對于現實主義理論不屑一顧,認為如果還以創作與生活的關系來評價作品便是落伍的表現。因此盡管作品脫離生活胡編亂造,批評家卻不僅不指出這一點,反而將這種胡編亂造當成是創新和突破,冠以“心靈寫實”、“后現代的精神焦慮”等各種玄幻的名銜加以吹捧。這就是批評家為那些脫離生活、脫離實際的作家藝術家開出的一道道“車轍”,有了這樣一道道“車轍”的存在,文藝創作上的“閉門造車”當然會大行其道。如今,鼓勵作家藝術家深入生活的文藝批評不多見,為閉門造車開出“車轍”的文藝批評卻不少。
我希望批評家們能把這看成是一種失職,以后不要再給閉門造車開車轍了,而應為作家藝術家開一條深入生活、體驗生活的正道來。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