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選秀嘉賓的毒舌、怒批與淚奔
日前,話題不斷的《中國最強音》現場又上演了戲劇性的一幕。作為導師的羅大佑對一位選手的舞臺表現進行了輕浮、飄飄然、缺乏誠意等嚴厲批評,甚至導致同為導師的章子怡心疼選手,一度流淚離席。但羅大佑坦言對這位選手的演唱“非??隙ā?,并在打分時給出了四位導師中的最高分。
媒體對此事的報道皆冠以“痛罵”、“怒批”等形容,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若干年前的選秀節目,當時以“超女”、“快男”為代表的選秀節目中,有幾位評委的“毒舌”批評令人印象深刻。諸如“你這是潑婦唱法”、“沒有人愿意看到一只母豬在臺上唱歌”、“你走錯門了是不是”、“你唱得我快要吐血了”等帶有人身攻擊性質的批評曾成為此類節目的“亮點”和“看點”,吸引足夠關注的同時也飽受爭議。在今天看來,不可否認一些選手有失水準,但如此非專業的“吐槽”出自所謂專業音樂人之口,不僅點評者缺乏基本的道德約束,節目制作方也失卻了基本的消費底線。可以說選手、評委、節目都未找到合適于自身的定位。
如今,從《中國好聲音》到名目繁多幾乎致人混淆的各種“聲音”選秀節目,“評委”搖身一變而為“導師”,節目也開始走上溫情路線,一些“導師”動輒為選手的成長故事淚灑當場,或是為選手的去留爭得不可開交。我們承認這類節目終于有了一點人情味的同時,也不得不遺憾地指出,“導師”依然沒有找到屬于自身的定位。因為“毒舌”也好,“淚奔”也好,能讓觀眾記住的只是一場戲,而節目本身標榜的“聲音”乃至“理想”成了尷尬的配角。
我們再來細究羅大佑的點評,與其說“痛罵”、“怒批”,倒不如說是一位過來人的中肯建議。他的觀點有三:用聲音表達情感的人,即使是說話,也應該讓人在聲音中聽到誠意;歌手貴有自知之明,不可僅停留在觀眾的掌聲中自我陶醉,應考慮自身下一步的發展;一個舞臺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掉一個人。綜上以觀,羅大佑不僅在專業維度上對選手有所指導,而且授之以為人處世之道,可以說是真正對得起“導師”之名的點評,不僅有助于選手成長,而且對觀眾也必然有所啟發。
在消費時代,對于娛樂節目,我們在淺表的哭與笑之外,似乎很難期待內涵和深度的在場,從幾年前的“毒舌”鬧劇到今天的“催淚”狗血劇,很多人都清醒地認識到,這不過是制作方與選手、嘉賓合演給觀眾的一場好戲,但也總是期待“演員”能夠更加用心,這種用心不在于多么賣力地“表演”,相信觀眾都有能力判斷,比起羅大佑給予選手的這一劑苦口良藥,一些多情而美麗的眼淚顯然廉價了許多。
(編輯:偉偉)
· | 別讓“毒舌”降低節目藝術水準 |
· | 出名也要有底線 |
· | “最強音”季軍劉明輝 簽約華誼音樂公司 |
· | 當歌手成為 導師的“群演” |
· | 綜藝節目該拼什么“大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