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樓一面”消弭城市生命底色——從老外哭訴何處是我家說起
【事件】 初到南京的一法國人因周圍樓房一模一樣找不到“家”放聲大哭
【觀點】 城市特色不是向“誰”看齊,而是凝結(jié)著地域文化的獨一無二的精神家園
據(jù)媒體報道,近日江蘇南京的一個居民小區(qū)里發(fā)生了一件雷人雷事。前些天的一個夜里,剛來南京一天的法國人Royer就“攤上了大事”。看著眼前小區(qū)里91幢長得一模一樣的樓房,Royer傻了眼:他竟然找不到自己的家!朋友電話聯(lián)系不上,想找小區(qū)保安問路,可他不會中文,保安又不懂英語,手腳比劃半天對方也沒明白他什么意思,急得這個老外坐在小區(qū)門口大哭了起來。
找不到“家”竟然放聲大哭,聽來似乎讓人覺得有些尷尬。這么大的人,竟然記不住家在哪兒,不過,畢竟人家是個老外,人生地不熟也情有可原。更重要的是,小區(qū)里91幢長得一模一樣的樓房,讓初來乍到的老外如墜云霧,摸不著頭腦。試想,如果每幢樓房都建得各具特色,恐怕老外也不會如此人在囧途了。筆者以為,其實與其說是老外找不到家而大哭,倒不如說是找不到“城市特色”而犯難。
的確,縱觀我們城市中遍布小區(qū)以及小區(qū)中密集的樓群,幾乎每一幢樓看起來都大同小異,外形、顏色、結(jié)構(gòu)、布局等方面可謂整齊劃一,唯獨不同的是標識每一幢樓的數(shù)字,以至于我們每每踏足一個小區(qū),就仿佛進入一個由鋼筋混凝土組成的現(xiàn)代化的“城市迷宮”。
其實,不獨是小區(qū)的樓房長得一模一樣,就是城市也是“千人一面”。城市樓群的瘋長,一邊在改善著居民的居住環(huán)境,一邊卻在透支著生活的便利性。本來,每一座城市都應該有自己的特色,因為特色才彰顯出個性化的城市風格和獨特的人文魅力,城市特色不是向“誰”看齊,而是一方凝結(jié)著地域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等元素構(gòu)筑而成的獨一無二的精神家園。可事實上,許多地方在實現(xiàn)城市化的過程中,刻意求大、求齊、求全,物欲的過度膨脹讓國人的精神生活何以詩意地自由棲息?
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民協(xié)主席馮驥才近年來為保護民間文化奔走鼓呼,被譽為“城市文化家園的守望者”。他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城市建設的“十大雷同”并為此憂心忡忡,經(jīng)過一番“流水線”作業(yè),積淀千年的多樣城市風情,全都變成一個模樣。馮驥才曾在逛完巴黎時發(fā)出贊嘆:“巴黎的歷史感,并不僅僅來自于埃菲爾鐵塔、凱旋門、盧浮宮和巴黎圣母院。那是旅游者眼里的歷史,或只是歷史的幾個耀眼的頂級的象征。巴黎真正的歷史感是在城中隨處可見的那一片片風光依舊的老街。”反觀之,我們的老街又在哪兒?城市的“生命底色”又在哪兒?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不能僅僅成為一句浮于表面的空洞口號。如果一座城市沒有歷史、文化、地域等元素的差異性的融合,那么城市的“生命底色”也便黯然失色了。城市應該有自己的“色彩”,建筑更該有自己的個性“特征”,那才是城市化的真正旨歸,其背后是民意的力量和創(chuàng)新的開拓。在圍觀老外哭訴何處是我家的同時,我們更應該為“城市特色”的消弭、城市文化美學的失衡與失范、精神家園的集體“陷落”而心懷憂傷。
(編輯:偉偉)
· | 博物館應成為百姓的精神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