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老城改造:修舊如舊 原汁原味
6月19日,工人在斗拱上繪制傳統圖案。新華社記者 覺果攝
拉薩老城區居民漫步在經過改造的著名轉經道“八廓街”上。資料圖片
走進即將改造完工的拉薩市老城區,穿行于干凈整潔的古巷間,過去蛛網似的電線消失了,各種規范的標識牌、完善的環衛設施,讓人切身感受到古城煥發出的新活力;駐足修舊如舊的古建大院、保護完善的文物古跡前,拉薩古老的歷史氣息仿佛在胸間激蕩。
承載著藏文化歷史文脈的拉薩市老城區以八廓街歷史街區為核心,總面積約1.3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8萬人,除了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大昭寺之外,還擁有小昭寺等大小寺院27座,古建大院56座,民族和宗教特色濃郁。
上世紀80年代起,雖經過數次改造使當地居民逐漸告別了喝井水、用旱廁、點蠟燭的歷史,但隨著宗教和商貿活動日益頻繁,外來人口增多,老城區街巷顯得狹窄擁擠,市政基礎設施滯后的狀況日益凸顯。去年底,拉薩市投資約15億元,正式啟動拉薩老城區改造工程。
老城是歷史的記憶,改造無疑會觸動人們的神經,有人認為改造后的拉薩老城會失去“原味”。
對此,負責工程設計的天津市房屋鑒定建筑設計院首席建筑師王健介紹說,老城區改造工程對文物采取最嚴格的保護措施,嚴格遵循西藏傳統歷史文化選擇材質、色調和風格,盡最大可能保護建筑原貌,能小修的絕不大修,能用原構件的絕不更換新構件,能不遷建的盡量避免移動。
他說,在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下,施工單位嚴格按照藏式建筑的特點,采用傳統工藝對裂縫灌漿、對房頂打阿嘎土。“設計部門搜集了大量藏式建筑的一手資料,同時邀請藏族建筑專家全程指導”。
改造中施工單位特別注意保持古城原有的特色風貌和藏式民居的傳統特色。在西德貢鄉大院內,記者看到集中安裝在院門一側的電表箱,為了和大院的顏色保持一致,負責電力改造的國家電網西藏電力有限公司在電表箱顏色選擇上使用了“松鼠灰”而不是在其他地方常用的“國網綠”。
看著熙熙攘攘的居民、香客和游客穿行在著名轉經道八廓街的青石板上,負責工程施工的中交一公局二公司總工程師熊水兵告訴記者:“別小看這些青石板,為了符合西藏建筑特色,我們特地從海拔5300米的高山上采取這些石材,青石板的特點是不反光、反熱,而且吸水性好?!?/p>
改造工程不僅大大改善了民生,也有利于保護大昭寺的佛陀壁畫。大昭寺僧人尼瑪次仁告訴記者,由于排水不暢,大昭寺的壁畫在雨后往往損壞嚴重。此外,由于地上纜線較多,存在線路亂接和老化現象,火險隱患嚴重。“老城區保護工程讓電線入地,排水通暢,消除了隱患,避免積水對文物造成影響,讓文物遠離了火災和水災的危險,作為僧人我感到非常欣慰”。尼瑪次仁說。
位于八廓街上的清政府駐藏大臣衙門舊址修繕工程正緊鑼密鼓地進行。據了解,該工程在保護古建大院原有風貌的同時,還對院內的危房進行仿古修建,建成后將作為清政府駐藏大臣衙門復原陳列館。
目前,為期半年的拉薩老城區保護工程已進入道路、線路、管道鋪設收尾階段,將于6月底全面完工?!肮こ掏旯ず?,一座特色鮮明、宗教氛圍濃厚、基礎設施完善、人居環境優美、歷史文化遺產得到良好保護的古城將呈現在世人面前。”拉薩市城關區副區長其美次仁說。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