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電影節 中國夢之電影表達
第十六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
探求中國夢之電影表達(亮點)
照片為本報記者屠知力攝
電影《我是你》劇照
電影《危城之戀》劇照
電影《天使的一份》劇照
始于1993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走到2013年,正是第二十個年頭——
6月15日,第十六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在萬眾矚目之下再度在滬拉開帷幕。肩負文化傳承的責任、推動多元文化交流、促進多元市場建構、不懈扶持電影新人……這一亞太地區最具規模和品牌影響力的國際A類電影節,以她20年來的歷史積淀與品牌打造,正依托中國電影產業的蓬勃動力,向世界說聲,“你好,明天!”
評獎體系:
在世界樹立中國電影坐標
走過20年歷程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爵獎及亞洲新人獎的權威性和影響力與日俱增。
要知道,經過國際制片人協會的考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的批準,上海國際電影節至今仍是中國惟一的一個國際A類電影節。每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最高榮譽“金爵獎”的8個獎項,都是由來自世界各國的國際評委評審產生。
近年大熱的英國著名導演湯姆·霍伯將出任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爵獎評委會主席。
湯姆·霍伯2011年憑借《國王的演講》榮獲奧斯卡四項大獎,2012年又執導新版《悲慘世界》。這兩部影片全球票房均超過4億美元。“湯姆·霍伯正處于事業的黃金時期。而作為一位作品兼具藝術性與商業性的導演,霍伯顯然在這中間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他來擔任金爵獎評委會主席,令人信服。”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執行副秘書長傅文霞說。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近幾年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金爵獎評委會主席,后來都與中國電影有過不同類型的合作。我相信,這不僅僅是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吸引力,更是中國電影市場乃至中國對世界吸引力的體現。”傅文霞表示。
數據顯示,2013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共收到來自112個國家和地區的1655部影片報名,再一次刷新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歷史紀錄。其中,世界首映、亞洲首映的影片數量迅速上升,大師級導演的最新作品、新銳導演的優秀作品都讓人眼前一亮。
本屆電影節的14部金爵獎參賽影片,分別來自中國、德國、加拿大、希臘、俄羅斯、土耳其、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
俄羅斯導演尤里·貝科夫以非常成熟的鏡頭語言在《警界黑幕》中描繪出一位警官在意外撞死小孩后如何對待自己罪行的事件,表現了他在法律與道德的界限間猶豫掙扎的過程。
希臘導演伊利亞斯·蓋那卡奇斯的影片《盜嬰疑云》則講述了一個女人偷走初生嬰兒的經過及后續事件。
德國女性導演桑德拉·內特貝克的影片《摩根先生的第二春》以充滿女性氣質的柔和溫情的視角,描繪出摩根先生的細膩感情。英國國寶級演員邁克爾·凱恩在片中的完美表現也為影片加分不少。
加拿大導演列寧·希瓦姆的《槍與戒指》挖掘加拿大幾代移民的殘酷現實,描繪出他們試圖在新地方建立新的生活,命運的交織上演了一幕幕無法擺脫過去的斯里蘭卡移民的血淚史。
日本導演日向寺太郎的作品《長崎的天空下》的歷史大背景是長崎的原子彈爆炸,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戛納史上最年輕的影帝柳樂優彌出演影片吸引了不少眼球。此片在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的放映屬全球首映。
此次入圍金爵獎的參賽影片中有3部來自中國,包括導演林超賢的作品《激戰》、導演胡雪樺的作品《神奇》、導演黃真真的作品《被偷走的那五年》。
按傅文霞的話來說,上海國際電影節“將繼續肩負文化傳承的責任、推動多元文化交流、促進多元市場建構、堅持不懈扶持電影新人、承擔起作為文化高地所應有的社會責任。”
電影市場:
濃縮的中國電影生態
作為上海國際電影節推動產業、孵化生產力的核心平臺,電影項目市場創辦7年來,成功為眾多新銳導演和電影項目找到了機遇和資源,為中外影人搭建一個最專業、快捷的交易平臺。據統計,今年組委會共收到224個項目報名參與,經專業評估,共有8個中國電影項目創投和21個合拍片項目洽談入圍。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中國電影市場體量的打開,越來越多的合拍片項目希望能分享市場成長紅利,這些項目具有極強的商業潛力,同時也預示著國際合作的新契機。廣泛的國際合作,不僅使項目的國際推廣與交流事半功倍,也將更快速地實現上海國際電影節推動中國電影內容良性發展、市場多元生存的理想。
電影論壇,則是一個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電影節子平臺、上海國際電影節與其他國際電影節與眾不同的地方。畢竟,作為一個A類電影節,面對一個不斷在成長和變化著的本土業態,上海國際電影節所擔負的使命可能是所有A類節中最復雜的。也因此,電影論壇所有的議題,聚焦的是最當下的中國電影問題,為中國電影會診把脈則是最終目的。
“論壇在主題選擇上盡可能體現出我們對產業格局的全面思考,并希望借代表不同經驗與成功背景的嘉賓們的腦力激蕩為破局指點方向。”上海國際電影節業務副總監沈暘介紹。
本屆電影節論壇由“主席講壇”、“產業論壇”、“電影新浪潮”、“電影大師班”4個板塊10多場論壇構成,就中外業界關注的合拍趨勢、創作走向和投資方向等問題展開系列討論。著眼中國電影市場大爆發的大背景,創作與市場自然成為今年的重點話題。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論壇首次與國際著名品牌投融資論壇合作,就中美合作中的融資與資金管理,合拍最棘手的創作內容與市場等問題展開業界討論。之前該論壇僅在戛納與多倫多電影節舉辦,上海國際電影節是他們與國際電影節合作的第三站。
“中國市場的體量打開,中國的資本對境外優質項目的想象空間也同時打開,這種想象力建立在本土市場強大的基礎上。論壇還將全面暢想中國電影的資本空間與國際合作之路,其實,用意很簡單,中外共商——中國的市場究竟有多大。” 相關人士表示。
影展活動:
展映單元突顯國際視野
“激動人心!”“史上最強片目表!”……每年,最受觀眾喜愛和關注的主體活動,莫過于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國際影展環節。數百部來自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優秀影片在電影節期間密集展映,6月的上海,幾乎沉浸在這方銀屏中難以自拔。而今年的影展片目甫一宣布,更是收獲好評如潮。
一直以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國際影展都是亞洲規模最大、最多元的電影展映活動。除了金爵獎和亞洲新人獎競賽單元外,還設置了開閉幕影片、官方推薦、向大師致敬、聚焦中國、經典再現、多元視角、觸摸3D、IMAX視野、地球村、MIDA紀錄片和短片展映等多個單元,堪稱全球電影盛宴。
如英國電影學會投入巨資修復的包括希區柯克最早執導的10部黑白影片中的9部,這也是英國電影學會迄今為止進行的最大的一次修復工程。《房客》、《水性楊花》、《拳擊場》、《歡樂園》……都將以最權威的版本出現在滬上影迷眼前。
曾在1993年擔任過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評委的美國著名導演奧利弗·斯通20年后也將再次出席本屆電影節,并被授予“電影終身成就獎”。他的影片《刺殺肯尼迪》、《華爾街》、《野戰排》和《生于七月四日》等將在影院放映,斯通本人也會與觀眾面對面交流。
今年是世界公認的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誕辰110周年,逝世50周年。此次影展將放映小津安二郎的《早春》、《晚春》、《秋刀魚之味》、《茶泡飯之味》和《東京物語》等。影迷們可以細細賞鑒小津安二郎的影像怪癖,如低機位拍攝、幾乎不用變焦、移動鏡頭等,這也是其美學思想的體現——靜觀的眼界、傾聽和注視的態度。
佳片云集、藝術饕餮撲面而來,難怪電影節主辦方很自信,“今年,觀眾將欣賞到自電影節創辦以來陣容最強、質量最高、內容最豐富的影展片目。”
有專家評價,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國際影展一直致力于推動電影文化的多元、健康發展,通過20年來的努力,正逐漸培養起觀眾觀看多元電影的觀影理念,以培育好萊塢電影體系之外的另一個發行系統,一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藝術電影也越來越受到觀眾的青睞。
一個電影節不僅與一個國家的電影文化相聯系,還與電影節舉辦國家與城市的綜合實力相呼應。發展中的上海、發展中的中國電影市場在國際社會中積聚的人氣,正在給予上海國際電影節前所未有的信心。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