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文學,從想象泛濫到歷史真實
“回到歷史真實”
作為一個青年作家,李駿虎并沒有抗日戰爭的相關經驗,他也沒有想到自己會創作《中國戰場之共赴國難》這樣的抗戰題材作品。他進入這段抗日戰爭史,僅僅是根據個人的創作計劃,想找一段歷史來練練筆,進而回過頭來重寫現實。但在調查的過程中,李駿虎探訪了經歷過抗日戰爭的見證者,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對很多事情產生了新的認識,很快就陷進了這段歷史,一晃就是兩三年時間。他說:“真實歷史的力量是強大的,作家的寫作往往為歷史所裹挾。能把當時的政治、人文背景寫出來,在整個創作過程中不單是貢獻一部作品,同時自己也能接受思想的洗禮。”
早在去年,李駿虎的《中國戰場之共赴國難》和李西岳的《血地》、馬泰泉的《生死界》、海飛的《回家》、簡寧的《水吼》、郝煒的《雪崩》、劉強與解永敏的《盤踞》、王劍冰的《天大地大》、何頓的《黃埔四期》、楊樹的《決戰東寧》、王秀梅的《一九三八年的鐵》等長篇小說,彭荊風的報告文學《旌旗萬里》,張笑天的《白山黑水》、劉俊杰的《帝國陰謀》、孫昱瑩的《雪地金達萊》等電視劇劇本,共同進入中國作協重點作品扶持項目。這些抗戰題材選題的作者大多創作功底厚實,有比較豐富的創作經驗,并為完成創作進行了扎實的積累。
為什么要在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前的三四年就開始扶持、研討抗戰題材文學創作?李敬澤說,這符合文學創作的實際規律。通過研討,一方面從文學史的角度,看看我們民族對抗戰經驗的表現已經達到了什么樣的水準;另外一方面要研討在我們這個時代應該怎么寫抗戰題材,怎么有所突破,去開拓一些新的領域,達到新的思想高度和境界。
研討過程中,“回到歷史真實”成為與會作家、評論家一個突出的共識。當下,正有一批抗戰題材的文學作品,以大量的田野調查、原始口述實錄為基礎進行創作。在李朝全看來,這種創作的意義和價值巨大。抗戰對我們民族的集體心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應該用一種嚴肅的態度來對待,還原歷史的神圣感、莊嚴感。如今,親歷戰爭的戰士和普通百姓存世的越來越少,這樣的創作方式更顯得彌足珍貴。
李朝全說:“在大家對戲說的、荒誕的歷史敘事感到厭倦和疲勞時,回到歷史本真,就會創作出更受歡迎的作品?!?/p>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