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龍舟劃向世界 "國際熱"折射豐富文化內涵
龍舟競渡自古有之,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每年農歷五月,在屈原故里秭歸,鑼鼓動天,《招魂曲》響,四鄉八里的人們聚集到西陵峽兩岸,用劃龍舟這種最古老、最隆重的方式紀念屈原。
如今,賽龍舟不僅是紀念屈原的方式,也是一項集文化、競技為一體的綜合娛樂活動,并輻射到日本、新加坡、歐美等地。龍舟比賽所傳遞的積極向上、團結奮進的精神,讓這項運動擁有了持久鮮活的生命力。
龍舟習俗源遠流長
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2000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們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而去,爭先恐后劃船拯救,后來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便于每年農歷五月五劃龍舟以紀念之。南朝·梁宗慎《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
《隋書·地理志》上說:“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大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爾鼓掉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諸郡皆然,而南郡尤甚。”可見,龍舟競渡在隋朝已演變成“競渡之戲”,而且“觀者如云”。
劃龍舟分游江、招魂、競渡、回舟4個程序,有一整套的鑼鼓和唱腔,其中競渡雖然熱烈,但招魂最為感人。在屈原故里,老百姓非常看重龍舟競渡,對奪標尤為重視,素有“寧愿荒廢一年田,不愿輸掉一年船”之說。奪標歸來,不僅能使村名大振,而且還會帶來一年的豐收和幸福。
如今,歷史悠久的賽龍舟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龍舟比賽也已經由群眾性的紀念活動發展成為群眾體育,遍及大江南北,并在近年來發展成競技體育,定期舉行全國性龍舟大賽。2010年廣州亞運會上,龍舟賽成為正式比賽項目。
世界掀起“龍舟熱”
隨著時代變遷,賽龍舟已演化為一種國際性體育賽事,先后流傳至日本、新加坡等國家;通過參加中國等地舉行的龍舟賽,歐美人也進一步了解了這項活動。
時至今日,賽龍舟已經成為美國發展最快的流行體育娛樂項目之一。美國龍舟協會負責人透露,從舊金山、紐約到密西西比河周圍的很多地方,都有人專門組建龍舟隊,共有400多支。
在加拿大,渥太華龍舟節今年已經是第20屆了,每年都有上百支隊伍,幾千名選手參加比賽。這項比賽,每年總能吸引來自加拿大和美國的幾萬名觀眾觀看。許多人家是男女老幼齊出動,觀賞和體驗這項充滿中國文化風情的活動,為河面上一只只如離弦之箭般前進的龍舟加油喝彩。
“龍舟傳承了幾千年,不只是一項運動,它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涵都非常豐富。”國際龍舟協會秘書長、亞洲龍舟聯合會主席胡建國認為,弘揚這一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體育項目,把它推廣到全國、全世界,讓它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優秀項目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折射出豐富的文化內涵
任何民族的傳統節慶活動,都有精神觀念的折射、文化理念的顯現和人生信念的展示。“萬傾重湖悲去國,一江千古屬斯人。”端午節穿越千年仍生機勃發,它的浪漫的詩情之美和昂揚的陽剛之氣,成為我們民族可貴的人文底蘊,愛國愛民情懷成為一種崇高激勵,一種純真操守。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蕭放認為,六朝時期,楚地民眾將追悼屈原納入端午節俗之中,對飛舟競渡的節俗進行新的詮釋。這種詮釋并非空穴來風,它是民眾歷史情感的聚焦,是民眾歷史觀念在節日習俗中的體現。
賽龍舟不僅是一項體育娛樂活動,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和美好寓意,是這項古老運動流傳至今、影響甚廣的魅力所在。從龍舟比賽的發展歷程來看,其包含了豐富的思想內涵和形式特征,既蘊涵了愛國愛民、團結協作、樂觀向上、勇往直前的人文精神,也體現了追求生態和諧、社會和諧的思想。這種精神追求是人類所共通的。
龍舟競賽之所能在全世界流行,不僅因為它是古老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能鍛煉身體、促進健康,更主要的原因還在于龍舟賽所蘊涵的文化符合當下人們的追求進取、和諧共生的理念。
這些內涵賦予了龍舟比賽新的生命力,也讓這項古老的活動融入了時代的氣息。在世界文化融匯的大潮中,守住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強民族的內聚力十分重要。因此,蕭放認為,在端午節中開展多種傳統節俗活動,將文化傳承融入民俗節目中,讓人們在端午這個特定的節日中回歸傳統,在與祖先的對話中,讓優良的民族文化傳統在現代生活中延續更新。
(編輯:偉偉)
· | 我們的龍舟 |
· | 端午漫筆 |
· | 中國民協“我們的節日·端午”系列活動在秭歸舉辦 |
· | 國家級非遺木雕船模技藝后繼無人 |
· | 魔術已迎來繁榮期?文化內涵不足是軟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