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藝術大餐成市民“家常飯”
沈陽“雙百萬”工程實施3年,文化惠民860萬人次
藝術大餐成市民“家常飯”
日前,沈陽沈河區寶石社區居民劉穎如約來到社區琴房,按照老師點撥的發音技巧唱起了《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鄰居們不禁鼓起掌來。
“以前就知道扯嗓子喊。現在會用勁了,會調氣息了。藝術培訓工程太好了。一有時間我就來這里,不再打麻將了。”劉穎說。
高雅藝術,曲高和寡;普通市民想學習,卻苦于“天價培訓”,沒有平臺。從2010年4月起,沈陽市實施了“雙百萬”工程:“百萬市民藝術培訓工程”和“百萬市民藝術共享工程”,整合全市文化藝術資源,面向市民、開展門類多樣的藝術培訓、惠民演出、藝術作品展覽等。3年來,沈陽市藝術惠民走向常態化,越來越多的普通市民走進藝術殿堂,接受免費藝術培訓和觀看公益文藝演出的群眾達860萬人次。
“面向大眾的專業藝術培訓和覆蓋城鄉的藝術服務,滿足了群眾的文化需求,讓高雅藝術貼近地氣、走近大眾。”沈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鳳波說。
專業老師進社區,百姓免費學藝術
鐵西區清樂社區,“我再給大家演示一遍南瓜瓣的畫法。大家注意看。”講臺上,魯迅美術學院國畫系大三學生李靜正在上課;臺下,30多位年過花甲的老人手執毛筆,在舊報紙上一絲不茍地臨摹。
“社會上的國畫培訓太貴了。一小時至少200元。別說我舍不得。小孫子去上課,都有些舍不得。”聽完課的苗柏鈞大爺說,“這下好了,開展培訓工程后,魯迅美院把咱小區當了基地,每周都來。”
一年多來,23歲的李靜每周來一次清樂社區,給“學生們”講上兩小時,風雨無阻。“別看叔叔阿姨年齡大,學習熱情卻很高,課堂氛圍特別好,這對我也是一種提升。”
與李靜一起每周跑一趟社區的還有她的39名同學。實施藝術培訓工程后,魯迅美院組建了由國畫、書法、攝影、攝像等40名專業成績優秀的學生組成的社區指導員隊伍,深入社區進行藝術指導培訓。
沈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唐明介紹:和以往主要由群眾文化單位開展群眾文化輔導的做法不同,藝術惠民“雙百萬”工程的新意,就是整合社會資源,充分發揮高等藝術院校作用。除魯迅美術學院外,沈陽音樂學院、東北大學、遼寧大學、沈陽師范大學、沈陽大學、沈陽廣播電視大學等7所高校,都已參與到藝術惠民之中。
沈陽師范大學動員具有藝術專業特長的教學單位全面參與藝術培訓工作, 203名一線教師開設了戲曲、舞蹈、音樂、播音主持、書法、攝影、繪畫、雕刻、服裝設計等60多個培訓科目,在校內直接培訓市民40萬人次。還在校外選擇了99個社區作為培訓基地,免費培訓市民。
才兩年時間,很多“沒基礎”的學員,通過培訓,變得能歌善舞。“有一些參與惠民培訓的學生,現在已經具備到培訓基地傳授高雅藝術知識的能力。”沈陽師范大學副校長夏敏說。
大腕紛紛登舞臺,百姓周周看大戲
沈河區福陵社區,社區小廣場上,腰鼓隊、太極拳隊、合唱團都在大顯神通。福陵社區是一個以清福陵守陵人后裔為特點的社區。6000多人的社區,僅經常參加各種文體活動的社區文體隊隊員就達千人。
“以前,我們這里才200人。2010年,區里為我們選派了藝術指導員,對居民進行專業化的培訓,很快發展起來了。”社區負責人說,“現在我們組建了民族合唱團、滿族格格舞蹈隊、腰鼓隊、太極拳隊等六支隊伍。”
為方便百姓就近學習藝術,沈陽藝術惠民工程在全市1633個社區和村屯設立了“藝術培訓服務站”,選派藝術指導員進行輔導,并為社區文化活動室配置文藝器材。
截至目前,已為250個社區配置了250套電子鋼琴、音響設備和教學軟件;為200個行政村配備了200套電子琴、二胡、嗩吶,200套音響、教學軟件和150個圖書閱覽室。
有了老師和器材,硬件、軟件、人才都不缺乏,居民文化活動有了方向、有了勁頭,很快呈現如火如荼態勢。
據悉,沈陽市登記注冊的合唱團已達1006支,在第十三屆中國老年合唱節和第十一屆中國國際合唱節上,接連榮獲金獎。特別是由群眾演員擔綱演出的大型情景詩畫劇《我們走在大路上》,以較高藝術水準,謳歌了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生動實踐。
群眾藝術水準提高,文化需求在增長。沈陽市推行百萬市民藝術共享,市屬專業藝術院團把豐富城鄉百姓文化生活、藝術惠民作為基本任務。
沈陽演藝集團把市文化宮作為固定演出場所,每周演四場。“梅花獎”得主馮玉萍、李靜文、常東、周丹等大腕一個不落,悉數登場,百姓免費領票觀看。先后演出京劇、歌舞、曲藝、話劇400多場,受益觀眾40多萬人次。“周周演出、免費看戲”成為沈陽藝術惠民工程的亮麗風景。
(編輯:偉偉)
· | 沈陽一舞蹈隊秧歌隊爭地盤 |
· | 沈陽:藝術惠民“雙百萬”盤活基層文化 |
· | 沈陽啟動10項文物保護修繕工程 |
· | 沈陽小學將普及書法課每校至少一間專用教室 |
· | 北京電臺春晚小沈陽跳起飛天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