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長史詩《格薩爾》得到全面保護
每天清晨,年過八旬的藏族老人才讓旺堆,在焚香禱祝后,對著錄音機,開始說唱史詩《格薩爾》。
“六十多年了,我幾乎每天都會夢到英雄格薩爾王征戰的故事,第二天,就會把夢里的故事說唱出來。”老人說。
《格薩爾》又名《格薩爾王傳》,蒙古語稱為《格斯爾》,是中國藏族、蒙古族經典史詩,大致成形于公元10世紀前后,經過歷代說唱藝人的演繹,內容不斷豐富,形成了如今100多萬詩行的宏大規模,超過世界“四大史詩”的總和,被稱為“東方的《伊里亞特》”。
“《格薩爾》對藏族、蒙古族的意義,相當于希臘神話對于西方人。它生動地記述了傳奇英雄格薩爾畢生的征戰史,謳歌了抑強扶弱、保家衛國的美好品格,是古代藏族、蒙古族社會歷史的百科全書。”青海省《格薩爾》史詩研究所副所長黃智說。
黃智告訴記者,《格薩爾》還影響到藏族、蒙古族等民族的自然觀,特別在青藏高原,很多圣山圣湖都與格薩爾有關,如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內的阿尼瑪卿雪山,是傳說中格薩爾的寄魂山,而扎陵湖、鄂陵湖則是格薩爾妻子珠牡的寄魂湖。“藏族、蒙古族人民敬畏自然的觀念,與格薩爾文化的熏陶息息相關。”黃智說。
除藏族、蒙古族外,《格薩爾》還在土族、裕固族、納西族等民族中流傳。2006年,《格薩爾王傳》入選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上世紀80年代,《格薩爾》被中國列入“六五”“七五”重點文化保護項目,文化部門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肅、云南、內蒙古等地先后進行了全面的《格薩爾》藝人調查,發現了上百位民間《格薩爾》說唱藝人。才讓旺堆正是在那一輪調查中脫穎而出,并獲得“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稱號。
20多年來,才讓旺堆先后錄制《阿達夏宗》《吉祥五祝福》《犀嶺之戰》等近20部瀕臨失傳的史詩珍本,長度超過荷馬史詩《伊里亞特》和《奧德賽》的總和。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所研究員、《格薩爾》研究專家楊恩洪介紹,為避免《格薩爾》出現“人亡藝絕”的情況,從2005年開始,中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專門設立項目,挖掘全國特別是藏族聚居區的青年《格薩爾》說唱藝人。
截至目前,在西藏那曲、昌都及青海果洛、玉樹等地,先后發現近30位40歲以下的《格薩爾》說唱藝人,最年輕的斯塔多吉是位不折不扣的“90后”。
“盡管我歲數小,但每次說唱《格薩爾》,都有一種和祖先靈魂對話的感覺,我覺得很神圣。”斯塔多吉說。
如今在廣大藏族、蒙古族聚居區,以《格薩爾》故事為主題的文娛活動異彩紛呈。果洛州副州長索南吉介紹,目前僅在果洛就有《格薩爾》劇團24個,其中州民族歌舞團排演的劇目《賽馬稱王》,已在全國近20個省份進行了巡回演出。
楊恩洪、黃智等學者坦言,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格薩爾》同樣需要面對“全球化”帶來的文化沖擊。2012年,由青海省格薩爾史詩研究所主持完成的《格薩爾王傳》漢譯本系列叢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裝幀選擇藏族特有的唐卡圖案作為封面,并配有精美的插圖,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同時,以格薩爾故事為題材的動漫作品正在積極開發。青海省民族語動漫發展中心主任張景元認為,《格薩爾》最大的魅力在于其豐富的想象力。“格薩爾題材的動漫作品將在未來幾年陸續推出,其中的故事一定會比《哈利·波特》《指環王》更精彩。”張景元說。(記者龐書緯)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