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給兒童歌曲創作更多的關注
要想讓孩子有更多優秀兒歌可唱,除了鼓勵創作者創作出高質量的歌曲,全社會還應該創造出孕育兒童歌曲的文化土壤,讓好的兒童歌曲創作和傳唱有平臺,有市場。
兒童節的歡笑聲已漸漸散去,然而人們關注兒童歌曲的熱度依舊不減。近日,由金鷹卡通衛視推出的音樂節目《中國新聲代》從國內諸多流行音樂選秀節目中脫穎而出。在這檔以兒童為絕對主角的音樂節目中,清脆的童聲不僅將《春天在哪里》《大家一起喜羊羊》演唱的朝氣蓬勃,還將《燭光里的媽媽》《青藏高原》等大人們口中的經典曲目演繹得別具滋味,節目主創希望借此喚起人們對兒童歌曲的關注。
“兒童不唱兒童歌”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請把我的歌帶回你的家,請把你的微笑留下”、“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這些孩子口中愉快的歌聲早已被流行音樂的大潮所湮沒。近期一項媒體調查顯示,那些專門為兒童所做的歌曲多被冷落,如今兒童最愛唱的竟是《江南style》《最炫民族風》這樣的成人歌曲。我們不禁要問,孩子在天真爛漫的年紀,為什么喜歡成人的歌曲,卻對童真童趣的兒歌沒了興趣?
從傳媒生態角度講,兒童喜歡唱成人歌,和當今兒童過早成人化的大趨勢密不可分。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認為,在影像傳播時代,視頻信息能直觀地為孩子提供窺視大人眼中世界的條件,消解了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之間原本明晰的界限。電視劇、電影和互聯網上鋪天蓋地的信息向孩子們撲面而來,于是童年消逝了,孩子們提前步入成人的隊列。這種時代背景下,孩子會唱幾句成人歌曲,倒也不必過于緊張。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兒童歌曲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更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對“兒童不唱兒童歌曲”的現象視而不見。兒童處在獨特的心智階段,需要像兒童歌曲這樣專門用音樂抒發兒童情感的藝術形式。像《歌聲與微笑》、《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這樣經典的兒童歌曲,以朗朗上口的旋律和富有童真的歌詞意境,將孩子眼中的世界自然純樸地表達出來。優秀的兒童歌曲既是兒童的歡樂之音,也是孩子們的啟蒙之歌,伴隨著無數的孩子成長,影響著幾代人。
反觀近些年兒童歌壇遭遇成人流行歌曲擠占的慘淡局面,全社會都應當對兒童歌曲和音樂事業發展現狀進行反思。當前國內鮮有優秀的兒童歌曲傳出,兒童苦于無歌可唱,兒童歌曲創作者也苦于無利可圖。有媒體報道稱,由于創作兒童歌曲的經濟效益和回報比創作流行歌曲低得多,創作者更愿意去創作流行歌曲,于是好聽的兒童歌曲越來越少,而兒童歌曲缺乏發行渠道和播放平臺,也限制了一些優秀兒童歌曲的傳唱。
今天的孩子唱什么,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明天的人們想什么。兒童需要呵護,兒童歌曲也需要我們更多的關注。要想讓孩子有更多優秀兒歌可唱,除了鼓勵創作者創作出高質量的歌曲,全社會還應該創造出孕育兒童歌曲的文化土壤,讓好的兒童歌曲創作和傳唱有平臺,有市場。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新聲代》為我們帶來了幾分期待。節目不僅為兒童歌手提供了舞臺,更為兒童和音樂創作者們搭建了互動的平臺,這種兒童音樂平臺或許能夠為國內兒童歌曲的重振,創造出新的機遇。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