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向 正學風 正能量
南昌大學國學研究院創辦的大型學術輯刊《正學》雜志,經過長期的認真籌備,在海內外學術界廣大同仁的關心與支持下,終于正式付梓問世了!值此《正學》雜志面世首發之際,我想談幾點感受和意見,借此與《正學》的顧問、作者、編者以及讀者共享與共勉。
第一,堅守正確的學術方向。我認為,所謂“正學”,除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也應具有濃厚的當代思想因素,這就是:“要堅守正確的學術方向”。所謂正確的學術方向,應該立足于民族自新,努力弘揚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積極參與未來世界人文精神的重建。近代百余年以來,我們的民族經過漫長而曲折的艱苦奮斗,逐漸走上了獨立自主、民富國強的發展道路。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大為增強。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中華民族傳統的人文精神與價值理念,必將成為構建未來世界人文精神的重要思想資源。創刊者以“正學”相號召,就是要明確東西學術各有不同的宗旨與家法,承認與維護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存在。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融舊開新,重鑄未來世界可以普遍接受的人文精神。我想近幾年來不斷升溫的“國學熱”,大概也是基于同樣的學術目的。
第二,堅守道德良知與學術良心。“正學”除了上述意義內涵之外,還蘊含著一個更加值得注意的重要觀念,那就是學者的道德良知與學術良心。學術具有非常巨大的社會能量。但同時,這種“能量”,既可能是正面能量,也可能是負面能量。正能量可以推進社會進步,有補世道人心;負能量則可能腐蝕社會人心,導致傷風敗俗,道德淪喪。如何發揮學術興邦濟世的正能量,我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者的道德良知與學術良心。如果一個學者沒有起碼的道德良知與學術良心,就會只顧一己之私利或者個別小集團的利益,兜售一些似是而非的學說,或是一味地迎合某種低級趣味與粗鄙習俗。因此,我認為,所謂“正學”,就是要求學者堅守崇高的學術道德與純粹的學術良知,堅定不移地以求真與求善為職志,不計個人名利與得失,這就是漢初師儒轅固生所說的“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
第三,江西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可以有更好的作為。江西是個美麗而富有詩意的地方,章貢二江匯合,經流縱貫全省,北接嶺表,南引彭蠡,外通長江。整個贛鄱大地,風物宜人,景色秀美,擁有大片的自然綠地與眾多的山水名勝。這里不僅是最適于人類棲居的一灣綠洲,而且更加值得驕傲的是,江西有著悠久而深厚的歷史文化遺存。當代江西籍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說過:“華夏學術造極于兩宋。”而據我所知,兩宋學術的中堅,特以江西籍人士為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宋明理學家的杰出人物如周敦頤、二程、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等大思想家,無一不與江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著名的廬山白鹿書院、鉛山鵝湖書院、吉安白鷺洲書院,也伴隨著這些偉大思想家的道德與事功,蜚聲中外、享譽學林。相傳朱熹知南康軍時主持恢復重建白鹿洞書院,曾親題書院正門為“正學之門”。江西這片神奇的土地,可以孕育思想并盛產學者文人,具有深厚的國學傳統與人文底蘊。我們應該把這份物質與非物質的文化遺產繼承下來,并把它們發揚光大。南昌大學國學研究院創辦的學術刊物《正學》,刊名典雅古樸,強烈地散發著江西地域文化氣息;刊物創辦者有著強烈的地方文化情結與紹繼先賢的文化使命感與歷史責任感,有著敢于“為往圣繼絕學”的學術精神。今后,江西學術界應該在如何弘揚傳統文化,繼承祖國的優秀文化遺產,尤其在整理江西地方文化遺產,提煉當代人文精神方面,作出更多的學術努力。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