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箱帳號: 密碼:
      English日本語簡體繁體

      關于中華傳統吟誦的調查與思考

      時間:2013年05月28日來源:《光明日報》作者:

      知音如見賞,雅調為君傳

      ——關于傳統吟誦的調查與思考

      南開大學“中華吟誦的搶救、整理與研究”課題組 《 光明日報 》( 2013年05月28日   15 版)

      2013年2月,89歲高齡的葉嘉瑩先生在南開大學舉辦大型系列公益講座“中國古典詩歌吟誦與教學”。  

        吟誦作為我國誦讀古典文學作品特有的傳統方式,是作者創作、推敲詩文的重要手段,也是讀者學習、欣賞詩詞文賦的最佳途徑。從“行吟澤畔”的屈原,到“吟詩作賦北窗里”的李白、“歌吟終日如狂叟”的白居易,再到“得聽清吟,至絕眠餐”的蒲松齡、“吟罷低眉無寫處”的魯迅,中國古典詩歌之生命,原是伴隨著吟誦之傳統而成長起來的。然而,上世紀初,隨著社會的急劇變革,代代相傳的吟誦受到了很大沖擊,吟誦藝術開始衰落,乃至瀕臨滅絕。目前,吟誦的傳承、發展和推廣工作仍面臨諸多困難。

        吟誦是一種介于誦讀與歌唱之間的漢語古典文學作品口頭表現藝術方式,既遵循語言的特點,又根據個人的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韻,把詩中的喜怒哀樂、感情的起伏變化,通過自己抑揚頓挫的聲調表現出來,突出其中的邏輯關系、思想情感,比普通朗誦要深入、充分得多,是一種細讀的、創造性的、回味式的讀書方法和表達方式,是文學、音樂、語言的綜合體,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吟誦具有質樸而簡單的旋律,能讀出古典詩文的韻律、節奏,將漢語在聲音上的特色彰顯出來,其所帶來的精神愉悅是僅靠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方式無法得到的,惟有抑制理性的知解,回歸到感性的自然而為的狀態才能實現。吟誦不僅有旋律、節奏、結構,而且有聲音之高下、強弱、長短、清濁,這一切都是用來表達對詩歌之理解的。“聲入心通”,古人的心態、情緒、意境,只有吟誦的時候最與之接近,最能體會。曾國藩提出“凡作詩最宜講究聲調,須熟讀古人佳篇,先之以高聲朗誦,以昌其氣;繼之以密詠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則下筆時必有句調奔赴腕下,詩成自讀之,亦自覺瑯瑯可誦,引出一種興會來”,對當下很多詩詞愛好者而言,學習傳統吟誦是一個很好的門徑。 

        本次調研圍繞吟誦歷史發展和傳承現狀展開調查,調查對象主要分三部分:50位年齡在80歲以上的會吟誦的長者,500名吟誦培訓班的學員,還有青年志愿者在全國各地抽樣調查的1000人。 

        從衰亡走向復興 

        ⒈上世紀初,吟誦藝術開始衰落,瀕臨滅絕  

        1905年清朝廢除科舉,私塾面臨困境,自民國建立,新學堂勃興,學校取代私塾,延續數千年的“終日咿唔,不求解悟”(1911年12月19日教育部《令京師學務局整理京師私塾辦法文》)的教授方式被勒令中止,代代相傳的吟誦受到了很大沖擊。1919年新文化運動之后,學校體制改變了,吟誦自然更少了。傅庚生先生在《談文章的誦讀問題》一文中指出:“民初還沿襲著舊日的辦法,一般學文仍然是特別注重背誦與朗讀的,私塾里讀《孟子》、《左傳》等,不消說要讀文氣,學校里的課本也叫做國文‘讀’本。后來這讀誦工夫漸漸不講求了,課本的名稱也改為‘國文講義’、‘國文選’,或干干脆脆的‘國文’了。”而近現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黎錦熙先生則更為一針見血地點明:“自從廢科舉、創學堂以來,在語文教學上對誦讀問題就漸漸淡漠了”(《中國語文誦讀方法座談會記錄》)。1920年1月12日,當時教育部下發了《咨各省區自本年秋季起國民學校一二年級先改國文為語體文》,掀開了國文改國語的大幕。此后不久,教育部便采用全國教育會聯合會議案,決定國民學校全用語體文。1923年6月頒行的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正式將小學階段的國文課全部改為了國語課。表面上看,國文和國語僅僅是一字之差,而事實上二者卻有著根本的不同。近現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教育家魏建功先生也說:“自學校國文改為國語以來,國語的讀法未定,而國文的讀法已壞”(《中國語文誦讀方法座談會記錄》)。與此同時,西方的朗誦方式隨話劇進入中國,當時的教育界曾熱烈討論如何誦讀漢語作品的問題。抗日戰爭時期,朗誦詩盛行,其后漢語朗誦遂定型,并取代吟誦。再加上新中國成立后文革的影響,大陸的吟誦更是近乎絕學,不但比不上日本(今天日本的漢詩吟誦社團仍然有數百萬會員,吟誦一直貫穿在其教育體系中,而且是一項龐大的文化產業)、韓國、越南對吟誦傳承的重視,就是跟臺灣地區也產生了差距。

        吟誦自上世紀初衰落的原因在于人為割裂而非自然淘汰。在我們調查訪問的三大群體中,對吟誦自上世紀以來沒落的主要原因,都不約而同地首選“相關文化政策的影響”(94%、80.3%、67.8%),而后分別是“時代淘汰的結果”(4%、12.2%、13.2%)、“吟誦自身發展規律使然”(0、6.1%、11.4%)和“其他因素”(2%、1.4%、7.6%)。選擇“其他因素”的受訪者也大都填寫諸如“傳統文化被拋棄的結果”、“政治變革和文化變革”、“新文化運動,專家們的誤導”、“人為割裂百年”等原因。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在80歲以上的會吟誦的長者看來,吟誦藝術瀕臨滅絕,絕非吟誦自身發展規律使然,故無一人選擇此項。

        ⒉改革開放以后,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呼吁傳承吟誦

        改革開放以后,一些有識之士出于對吟誦瀕危的擔憂,開始呼吁傳承吟誦。80年代陳炳錚先生在北京、華鐘彥先生在河南,都曾在廣播電臺宣講過吟誦。1988年,中華詩詞學會拍攝了《華夏詩聲》吟誦專場錄像。1994年葉嘉瑩先生致信趙樸初先生,提倡兒童學習古詩吟誦。于是有了1995年2月趙樸初、張志公、葉至善、夏衍、冰心、曹禺、吳冷西、陳荒煤、啟功九位委員提議的全國政協八屆三次會議的第0003號提案,當中提到要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來教授古代典籍。1998年葉嘉瑩先生又上書江澤民主席,建議在幼兒園與小學課程中增設“古詩唱游”一科,呼吁培養孩童對吟誦的興趣。

        閩臺地區更是以詩社的方式進行吟誦學習和交流,并且創辦了較多國學網站,集錄了不少傳統吟詩錄音。許多古代文學研究會、詩詞學會開會時往往安排詩詞吟誦的內容,電臺、電視臺也常在清明、端午、中秋、重陽、春節等傳統節日播放吟誦的節目。學界對吟誦的研究也逐步升溫。2008年,“常州吟誦”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在全國政協會議上,以鄭欣淼先生為提案人,二十多位政協委員聯名提交了“關于搶救、恢復和發展吟誦傳統的提案”,說明了恢復傳承吟誦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討論了傳承、發展、推廣吟誦的七項建議。

        ⒊中華吟誦學會成立后,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吟誦的搶救與采錄、研究與整理、宣傳與推廣等工作

        在中央文明辦、國家語委和教育部的支持下,2010年1月24日,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吟誦分會(中華吟誦學會)在北京成立,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吟誦的搶救與采錄、研究與整理、宣傳與推廣、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工作,并定期舉辦“中華吟誦周”等活動,錄制了數十場晚會和節目,如《中華長歌行》、《中華誦》、《詩經詠誦會》等。

        2010年底,“中華吟誦的搶救、整理與研究”獲得國家社科基金兩項重大招標項目立項,該項目由南開大學葉嘉瑩先生主持理論研究,首都師范大學趙敏俐教授主持搶救整理,以期對吟誦的傳承發展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自立項以來,課題組對各地傳統吟誦進行了深入調研,并多次舉辦研討講座等活動集思廣益,就如何更好地傳承中華吟誦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廣泛征詢與探討。

        2011年建成了吟誦學會官方網站——中華吟誦網,為會員及海內外吟誦愛好者搭建了交流共享的平臺。各地的吟誦社團組織也逐步創建,如天津河西區成立了天津河西區中華吟誦社、河南成立了河南吟誦學會、上海徐匯區成立了海燕吟誦社等等。中華吟誦學會還舉辦了各種培訓班、速成班等,近5000名教師接受了培訓并開展吟誦教學工作。目前全國有浙江松陽縣、天津河西區、新疆克拉瑪依市三個吟誦示范區及60余所實驗示范校,全國共有500多所中小學開展了吟誦教學,幾萬名學生已經進行了吟誦學習。

        近年來,吟誦學會已采錄搜集了600多人、共計近千小時過萬首的吟誦音像資料。搶救性采錄工作異常緊迫,像俞伯蓀、南懷瑾、范敬宜等幾位老先生幸而在辭世前接受了采錄,其吟誦資料才得以保存。另外還搜集到300多位已故先生們的吟誦錄音,時間最早的是1948年錄制的傳統吟誦代表流派“唐調”創始人唐文治先生,其他還有趙元任、唐圭璋、臧克家、趙樸初、啟功等。

        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⒈吟誦研究,困難重重

        吟誦主要通過師生關系傳承,在古代如同識字、寫字一樣,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過幾年私塾,就會吟誦。因此,也沒有人專門研究吟誦,沒有關于吟誦的專門論述。華鐘彥先生說得好:“吟詠之法,本非專門高深學問,過去師弟之間,教讀唐詩,口耳相傳,習以為常,自然人人會通。自‘五四’以后,特別是解放以來,無人提倡,吟詠之聲日漸稀少。只有胡亂誦讀,安蔽乖方。故欲振拔舊聞,反成了專門學問”(《再論唐詩的吟詠》)。

        國內當下能夠掌握傳統吟誦方式的人絕大多數都已年逾古稀,后繼乏人,加之吟誦一無音響遺存,二無樂譜可據,只剩下一點資料碎片,無法勾連,不成系統。吟誦無定譜,也從來沒人記錄譜子。此外,作品的內容情意千差萬別,古往今來決不會有任何兩首全然相同的作品;每個人的閱讀背景、修養水平、年齡長幼、音色高低不盡相同,也決不可能有任何兩個相同的吟誦者。因此,由吟誦者透過聲音對作品作出的詮釋,當然不可能制定為一種固定的如樂譜一樣的死板的法則來提供給大家遵守,吟誦本身具有隨意性、因人而異、不確定性,這都成為吟誦研究的難點。

        ⒉吟誦推廣,阻力較大

        目前,曾親身接觸過吟誦傳統的人已經不多,再加上傳統吟誦多用各地方言,非該地區的人就很難聽懂,能真正體會吟誦作用與效果的人日益減少。僅就意識觀念而言,很多人會因自己對此傳統的無所體悟和了解而在心理上先就對之存有一種輕視和反對的心態。朱自清先生曾說:“‘五四’以來,人們喜歡用‘搖頭擺尾的’去形容那些迷戀古文的人。搖頭擺尾正是吟文的丑態,雖然吟文并不必需搖頭擺尾。從此青年國文教師都不敢在教室里吟誦古文,怕人笑話,怕人笑話他落伍。學生自然也就有了成見。”(《論朗讀》)這段話真實地反映出“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整個社會對于吟誦的態度。從老師到學生,或是怕人笑話,或是不感興趣,無一不是受到這種文化氛圍的影響。現在的年輕人更是絕大多數都沒有聽過吟誦,或者根本不知道還有吟誦。今日尚會吟誦的老先生大都在80歲以上,而且缺乏承傳。如果再不對這一行將消亡的文化遺產加以搶救和傳承,吟誦恐將在國內失傳。那時,即使年輕人渴望學會吟誦,有人對吟誦感興趣,也將無從學起。

        ⒊吟誦傳承,易入歧途

        政府目前雖已大力提倡經典誦讀,各地也都在開展誦讀活動,但其中的絕大多數仍為朗誦。西洋詩歌的讀誦,往往具有一種表演的性質,而中國古典詩歌的吟誦則是一種更重視個人感受的心靈活動的外現,其所重視的乃是個人的體會。五四之后,我們用西方的朗誦方法來誦讀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形式和內容是兩張皮,古詩文的神韻和內涵,已無法被體會。此外,近些年在吟誦復興過程中還出現了新吟唱,但傳統吟誦與新吟唱是兩種不同的藝術,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新吟唱不能以同一曲調去吟唱第二首詩詞,而且傳統吟誦不是登臺演出的表演,沒有娛賓的性質,甚至不考慮受眾的感覺,這是傳統吟誦最突出的一個特點。至于現在的自創新調、新作古詩歌曲,多因不了解吟誦的規律,對語音的處理不妥,或對詩文的理解不深,水平也參差不齊。

        ⒋吟誦教學,亟待普及

        吟誦是中國古代文人數千年來總結并留傳下的寶貴的學習方法,既是愉悅身心的方式,又是教育學習的手段,真正可以做到移風易俗、寓教于樂。葉圣陶先生曾經指出“吟誦的時候,對于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精讀指導舉隅·前言》),“現在多數學生不能欣賞古文舊詩、詞等,又不能寫作文言,不會吟也不屑吟恐怕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并認為“多數學生的這兩種現象似乎不能不算是教學上的大損失”(《論朗讀》)。可見吟誦教學對語文學科學習的重要意義。

        據課題組調查訪問數據統計顯示,三個群體中認為“吟誦有助于記憶古典文學作品”的比例分別高達100%、97.8%、91.7%,而認為“吟誦有助于理解古典文學作品”的比例各為100%、90.1%、83.7%,認為“吟誦有助于舊體詩詞創作”的比例各占98%、82.3%、61.6%,認為“吟誦有助于提升人的內在修養”的比例分別高達100%、95.6%、91.8%,認為“吟誦有助于語文教學”的比例各為98%、92.9%、81.8%,認為“教育部門應出臺相關政策使吟誦重返校園”的比例各占96%、89.4%、72.6%。這一連串的數據告訴我們,普通民眾對于吟誦在育人、修身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都有樸素正確的認識,對其重返校園,重回我們身邊并發揮固有的文化潛力有著熱切的期盼。

        雖然各地的吟誦教學試點已取得了顯著成效,足以說明吟誦在當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價值,但吟誦教學普及亟待政策扶持,吟誦師資培訓又缺經費資助,目前的吟誦培訓基本尚倚賴志愿者奉獻自己業余時間。

        傳承中華吟誦的對策建議

        ⒈吟誦傳承從娃娃抓起,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質的百年大計,也是日本推廣吟誦的成功經驗

        教育部門可以設計、論證一些吟誦的教學方案,比如在幼兒園開展寓教于游戲的“詩歌唱游”活動,使小朋友們在童年更好地受到古典詩詞的熏陶。吟誦經典,深入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感情與哲思,久而久之,經典的精神就會融入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命境界也會像古人一樣博大深沉。親自從事吟誦教學實踐的上海市閘北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劉耀媖老師曾發出感嘆:“吟誦教學,有利于教師將技能提高與情感升華相結合,將活動滲透與課堂實踐相結合,讓民族文化精神深入孩子的心中。”

        ⒉傳承吟誦的關鍵,就是使它重回教育體系

        吟誦作為重要的傳統學習方法,在大中小學特別是幼兒時期的古典文化教育中有著巨大的應用價值。中華詩詞學會會長鄭欣淼先生認為:“吟誦歸根到底,是一種學習、教育方法。恢復和發展吟誦傳統的關鍵,就是使它進入教育體系,回到普通中國人的生活中。”吟誦應該回歸教育體制,從民間行為變成政府行為。比如,結合目前教育部的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在小學階段增設吟誦課;邀請傳統派吟誦專家選錄一批古典詩詞作品進行講解和吟誦,錄制成視頻音像資料以便推廣;定期舉辦中小學語文教師的吟誦培訓班,開展吟誦教學的實驗,設立吟誦進課堂的試點,探尋符合當代青少年特點的各級各類學校的吟誦教學方法等。

        錢穆先生弟子、臺灣書院首席講師辛意云先生接受采訪時曾多次強調:“吟誦是情感教育,是美育。人是有理性有感性的,教育也要有理性有感性,這樣的人才完整,這樣的教育才完整。讓孩子們用吟誦表達自己的情感,打開了自己的聲音、身體、表情,這一點太重要了。”中華吟誦學會秘書長徐健順毫不諱言自己的期待:“吟誦是要傳下去的,吟誦不是復古。我們迫切盼望教育部能夠形成政策,將吟誦作為師范類院校文史哲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希望吟誦能夠活下去。”

        ⒊借助媒體推廣吟誦,使社會各界有機會接觸到正宗的傳統吟誦,使用好吟誦這種傳承傳統文化的又快又雅又美的利器

        在大眾對傳統吟誦還沒有清楚認識的情況下就急于推廣,只會將其變成一種廉價的“娛人”手段。可以邀請傳統派吟誦專家錄制關于古典詩詞吟誦的系列講座,如能在央視少兒頻道或者科教頻道、中國教育電視臺等媒體持續播出,應能收到較大的社會反響。也可以嘗試舉辦一些吟誦大賽之類的電視節目,以教育引入為基礎,把吟誦引入普通中國人的生活中,起到怡情養志、健身養氣、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

        ⒋探索將吟誦融入跨文化交際培訓的新模式

        隨著海外漢學熱的不斷升溫,吟誦也應該成為對外文化交流、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一個重要元素。積極開展吟誦融入海外孔子學院、融入國家公派漢語教師培訓等嘗試,展示吟誦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色,推動中華吟誦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承與發展。德國漢堡致謙學堂讀經吟誦營學員家長楊嵋就深有感觸:“從效果看,吟誦可以很好地起到調劑以及自娛自樂的作用,而且會背唱的的確要比只會讀背的記得牢……下課時自哼自唱的悠游自得,回家時也常常吟誦不輟……孩子們對吟誦學習的熱情深深地打動了所有家長和老師。相信所有海外華裔父母和華文教育者看了這番景象也會感動——因為讓我們的孩子愛上中文,不就是很多海外華人父母的夢想嗎?而這個夢想,在傳統的經典吟誦中,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⒌確保傳統派吟誦大師的主導地位 

        保持正宗、本色是傳承吟誦的基本出發點,探索與時代新元素結合的可能性,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任務。如何繼承和發揚它,既需要認真對待,又不能急功近利。如果僅僅為了吸引更多的人注意而過分宣揚一種似是而非的“吟誦”,乃至將其變成一種才藝表演,那只會混淆視聽,最終的結果反而會使真正的、傳統的吟誦以一種異化的形式消亡。推行之初還是應該請吟誦界前輩大師總結吟誦規律、將其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因為吟誦是一門口耳相傳的藝術,前輩吟誦大師要么有家傳、要么有師承,他們的吟誦實踐是當世寶貴的文化遺產,吟誦界后學理應在繼承的基礎上去推行和傳播。至于吟誦現代新詩,或吟誦當代流行歌曲歌詞,或將古詩譜為歌曲的新吟唱,都是吟誦推廣中需要嚴加防范的矯枉過正現象。

        “觀今宜鑒古”,傳統吟誦是我們中華民族引以自豪的留給世界的珍貴文化遺產,它使我們對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歷史和輝煌燦爛的成果得以更真切地了解,已經成為傳承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如二戰時期英國首相邱吉爾所說的那樣:“寧可失去50個印度,也不能失去一個莎士比亞。”的確,人類之所以偉大,現在看來,不是因為他能夠征服世界,主宰世界;而是因為他擁有文化,擁有精神。傳統吟誦可以幫助記憶、培養美感、陶冶性情、擴充知識、激發自覺的學習和個性的理解,對提高國人的綜合素質、文化修養都具有重要意義。

        課題組組長:葉嘉瑩

        執筆人:張靜、張海濤


      (編輯:孫菁)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久不卡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 无码八A片人妻少妇久久|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国产91| a级毛片无码兔费真人久久| 中文字幕在线资源| 国产V亚洲V天堂A无码| 中文字幕日韩在线|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亚洲久本草在线中文字幕| 少妇人妻无码精品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特级小箩利无码毛片| 蜜桃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无码蜜桃|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 avtt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人妻| 亚洲高清无码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熟妇AV又粗又大 |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伊人蕉久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浪潮| 欧美日韩亚洲中文字幕二区 |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不卡| 熟妇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高清中文手机在线观看| 天堂网www中文在线| 18禁网站免费无遮挡无码中文|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国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麻豆aⅴ无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