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數字化應以技術為突破口
古籍數字化應以技術為突破口
──兼與程毅中先生商榷
程毅中先生《古籍數字化須以古籍整理為基礎》(刊于《光明日報》4月30日),以國學公司的電子產品《中國歷代筆記》為例,對古籍數字化的基礎進行了探討,發表了看法,也對我們提出了批評。先生能夠專門探討我們的產品,我感到很高興,也非常感謝。
我與程先生相識已久。多年以來,先生一直對我們的古籍數字化給予大力支持和熱情指導。古籍整理不能一蹴而就,我們的古籍數據庫產品也很難一步到位。對于程先生文中所列的問題,我想在此逐一說明。
壹 關于版本問題。《中國歷代筆記》數據庫均有所本,在單機版的《國學寶典》中,不但有版本信息,還有書目解題。
貳 關于序跋問題。按我們的體例,原作者的序跋,一般予以保留;后人所寫序跋,因其非本書的正文內容,原則上不予收錄。
叁 關于書目和版本的選擇問題。為滿足學術需要,我們邀請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語言大學、首都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高校的多位教授擔綱分卷主編。然而,由于此項工程規模宏大,掛一漏萬,在所難免。這也正是我們需要與學術界共同完成的。
肆 關于作者的名字問題。由于古籍中書名、人名盤根錯節,情況復雜,古書作者署名混亂,編者未能詳加考證。但凡遇學者或用戶指出,我們都將及時更正。《葆光錄》正文誤成《稽神錄》,是程序鏈接錯誤。程先生發現后告訴我們,亡羊補牢,還不算晚。此外,數據庫的開放性也是我們產品的特點,多年來,我們的產品得益于廣大用戶良多,就在于學者們在使用過程中及時反饋意見,使我們能不斷改進,以臻完善。
伍 關于“全書沒有統一體例”的問題。程先生在第柒條頭一句話就是“據U盤的凡例說”,至少表明產品是有凡例的。按《辭海》的解釋,凡例是“說明著作內容和編纂體例的文字”。事實上,《中國歷代筆記》“凡例”對收錄范圍、編目、版本、輯佚、文字、分段標點、檢索功能、附錄、卷標編碼、人名索引等均有說明,共有15條之多。
陸 關于“輯集未注出處”的問題。在大型古籍數據庫問世以前,輯佚工作是件難度很大的事;在有大型古籍數據庫之后,輯佚工作難度大大減少,查找時間大大縮短,主要是內容甄別的排序。對輯文一般不注出處,是我們數據庫的體例,因為查找這些易如反掌。
柒 關于充分吸收現代人的研究成果與校勘記的問題。對于紙質書的出版,國家有一整套統一的出版標準要求;而古籍數據庫尚處于初創階段,在國家尚未制定統一標準的情況下,我們只能自定標準,在摸索中前進。
程先生舉《朝野僉載》為例,認定我們是根據中華書局整理本錄入并刪除校勘記,此話不妥。《朝野僉載》主要有一卷、五卷、六卷本三個系統,《寶顏堂秘笈》及《四庫全書》本均為六卷。民國石印本《寶顏堂秘笈》并不難得,《四庫全書》全文及圖像版數據庫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購有一套,上海古籍、三秦出版社都出過整理本。我們使用的《寶顏堂秘笈》底本,本來就沒有校勘記,又從何處刪起?改正發現的錯別字,是數字化流程中的一道工序,是保證古籍質量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捌 關于數據庫中的標點問題。《中國歷代筆記》總字數逾一億字,如果將這些內容排成10萬字一冊的書,足足有一千冊之多。按圖書出版質量標準(差錯率低于萬分之一,標點每處計0.1個差錯),標點差錯在10萬以內尚屬合格。程先生精心挑選的幾處標點錯誤,我們已全部改正。一些學者在使用國學數據庫時,發現錯誤,及時通報,并囑速改,以免貽誤后人。我對這些品行高尚的學者心存感激,這是對古籍數字化事業的巨大鞭策和鼓勵。
為了做好古籍數字化工作,我不僅踏踏實實地做,也一直想在理論上得到證明,集思廣益。
程先生提出的主要觀點是“古籍數字化須以古籍整理為基礎”,但以我們研發數字產品的實際經驗而言,“古籍數字化應以技術為突破口”。古籍數字化的核心是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是一個強大的工具,是給現代社會帶來巨大便利的創新工程,是讓所有人都受益的工程。這是傳統的古籍整理不能替代的,也是將來發展的方向。這就如同傳世文獻從手抄本向印刷本轉變的過程一樣,是不可阻擋的潮流。數據庫建設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涉及計算機軟件、硬件、數據庫結構、數據關聯、搜索引擎等,還涉及到版本學、目錄學、文字學、文史工具書等。
國學網從創辦之初就堅持嚴格的技術要求,也堅持嚴格的學術要求。古籍數字化起步時間不長,已經顯示出了它的巨大價值。它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問題,我們隨時都在改正,而且連改正的方式也遠比傳統古籍整理的改進方式更為先進。我們還將投入更多的力量,繼續拓展古籍數字化事業。目前已有千萬學者受益于古籍數字化成果,程先生也當是其中一員,這是令我們引以為傲的事情。如果古籍數據庫被個別出版社所壟斷,那將導致古籍數字化產業中道崩殂,半途而廢,這不僅會喪失我國在相關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危及我國的文化安全,也將使我國的學術事業受損。
與傳統的古籍出版事業相比,古籍數字化才剛剛起步;與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相比,古籍數字化才邁出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現在有許多出版機構已經參與到古籍數字化建設大軍中來,我們愿與所有支持、關心國學事業的單位和個人合作,共同推進古籍數字化事業的發展,讓中國文化在世界發揚光大。
(作者為首都師范大學電子文獻研究所所長、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法人代表)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