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也有“文化” 只是水平不高
一種時尚出現,眾人紛紛效仿,形成所謂流行文化。動物也有文化嗎?美國《科學》雜志日前刊載的兩篇論文,用科學證據表明動物文化是存在的——猴子和座頭鯨就有。
靠觀察和模仿學會的行為是文化
這兩項研究成果讓學術界頗有點激動。一些科學家認為,“動物有沒有文化”的爭論從此可以結束了。
此前幾十年,科學家們對“動物文化”是否存在爭論不休,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家糾結于怎么定義文化。目前多數人同意,文化更應該是一種過程而非結果,指群體中新行為的社會化傳播——意思是靠觀察和模仿學會,不靠遺傳。
動物有很多行為精妙得讓人驚嘆,包括造出精致的安樂窩、跳著舞向異性獻殷勤等等。但這些能力大多不是文化的表現,而是固化在基因里的本能,不需要觀察和學習。因此研究動物文化時,要剔除動物行為中的遺傳及環境因素。
動物也會追逐流行
英國圣安德魯斯大學的安德魯·懷滕領導的研究小組報告說,他們在南非對野生綠猴進行試驗,給每群猴子兩盤玉米粒,一盤染成粉紅色,另一盤染成藍色。每群猴子得到的玉米都有一盤用苦味的蘆薈汁浸泡過,其中一群的粉紅色玉米是苦的,另一群的藍色玉米是苦的。猴子們很快都學會了回避苦味的那一盤。
等到有27只小猴出生并且長大到能吃固體食物,研究人員做了改變:仍然是不同顏色的兩盤玉米,但味道都正常。接下來2個月里,成年猴子和小猴都對本群體原來愛吃的那種顏色表現出強烈偏好,雖然現在兩盤玉米吃起來都一樣。實際上,有26只小猴只吃自己母親所吃的那一種,完全無視另一盤玉米。
另外,試驗期間有10只成年雄猴從一個群體搬家到另一個群體,他們紛紛放棄舊習慣,其中有7只第一次進食就接受了新群體的“傳統”,顯然是受到其他猴子的影響。當比自己地位高的猴子在場時,新移民迅速融入當地文化的趨向尤其明顯。唯一沒有這么做的,是一只剛進入新群體就成為猴王的猴子,它根本不在乎其他猴子喜歡吃什么。
另一項新研究也由圣安德魯斯大學的科研小組完成。該小組研究了座頭鯨的一種捕食方式:在水里向魚群吹出一串串氣泡,使受驚嚇的魚聚集到一起,然后游過去吃掉它們。1980年,一條座頭鯨發明了一個新技巧:吹泡泡之前先用大尾巴拍打水面。
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海灣保護區內,人們長期觀察座頭鯨的行為,獲得7萬多條觀察記錄。科研小組在分析這些數據后發現,在27年里,用尾鰭拍打水面的技巧擴散到了當地37%的鯨當中。采用新技巧的座頭鯨,絕大多數看起來是從其他鯨那里學到的。
未發現動物具備復雜模仿能力
猴子、黑猩猩等靈長動物一直是科學家尋找動物文化現象的主要目標,不過在野外觀察它們比較困難,導致資料很難做到全面,給剔除無關因素增加了難度。懷滕等人的綠猴研究之所以特別重要,是因為其觀察對象是野生動物,同時試驗條件受到很好的控制,使不同行為的對比顯得清楚而有意義。
非靈長動物也有很多“疑似”文化現象,例如不同群體的鯨有不同的歌聲,難以用遺傳和生態環境來解釋,可能是社會學習的結果。
一些科學家認為,對綠猴和座頭鯨的新研究具有里程碑意義,表明動物會注意同類的行為并受其影響。其中關于綠猴的發現尤其令人吃驚,因為它們進入新群體時放棄了原來的偏好,接受了另一種喜好。這種轉變與食物的營養和口味無關,并且這些綠猴沒有經過自身嘗試,就直接采納了其他猴子的經驗,這正是“社會化傳播”的體現。
不過,這兩項研究都沒有發現動物具備人類那樣復雜的模仿能力,沒有這樣的能力就無法將文化發展到高水平。也許我們與動物的區別不在于有沒有文化,而在于文化層次的高低?(據新華社)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