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回故地 “王蒙書屋”安家巴彥岱鎮
故人回故地 新書溫舊誼
——“王蒙書屋”安家巴彥岱鎮
王蒙(右一)在“王蒙書屋”里參觀。
彭世團攝
王蒙(右)與老友見面。彭世團攝
接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文化顧問聘書,與新疆文史館進行了文化調研座談會,參加老友《王玉胡文集》的出版座談會,在烏魯木齊、伊寧、喀什分別舉辦學術報告和新書《這邊風景》的讀者見面會……5月20日至27日,作家王蒙應邀回到他生活工作了16年的新疆,8天里,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永遠不會忘記伊犁,永遠祝福伊犁。”
5月23日,王蒙來到他40多年前勞動生活過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巴彥岱鎮,參加“王蒙書屋”的揭幕儀式。占地5畝的“王蒙書屋”庭院里歌聲笑聲不斷,多年前與王蒙共同生活勞動過的百余位維吾爾族農民早早迎候在此,見到王蒙,他們立刻跑上前來,熱烈擁抱,和這位“新疆大哥”共話舊誼。
“王蒙書屋”建筑面積780平方米,以大量的書籍、照片、字畫等展現了王蒙的工作生活經歷、創作情景、生活場景和文學創作成就,展示了伊犁文化的發展軌跡。中國出版集團、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央文史研究館等多家單位的代表也出席了當天的儀式,共同捐贈了2萬余冊書籍,豐富了“王蒙書屋”的圖書收藏。
在揭幕儀式上王蒙深情發言。他首先以一個伊犁農民的身份用維吾爾語向群眾表達問候,當他再一次說“新疆人民對我恩重如山”時,在場的許多群眾都流下了眼淚。
隨后,王蒙在伊寧市會務中心作了主題為“王蒙與伊犁”的演講。他從自己當年到伊犁“勞動鍛煉”時的生活經歷講起,講他與伊犁的淵源,在伊犁生活的經驗和對伊犁的印象。王蒙回顧了他學習維吾爾語的經歷——“瘋狂”地隨時隨地向男女老少維吾爾族鄉親學習。學習和掌握維吾爾語,不僅使他與巴彥岱的鄉親們打成一片,更為他打開了一個嶄新的世界。
在詼諧、幽默的講述中,王蒙不時插入一口地道的維吾爾語,時而來上一段維吾爾族歌曲,引來一陣陣笑聲和掌聲。王蒙說:“我熱愛伊犁這片土地。伊犁現在有了很大的發展,早已不是那個‘最高建筑只有3層樓’的時代。伊犁是一個美好的地方,是一個享受生活的地方,是一個快樂的地方,是一個團結的地方,是一個真正讓人樂觀向上的地方!”
王蒙此行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首發他剛剛出版的長篇小說《這邊風景》。這部小說完成于1974年至1978年,是王蒙中斷創作十來年后重新拿起筆的一次努力嘗試。作品中可貴的是真實而細致的生活細節,融入那個年代的滄桑巨變與邊陲的異域風情、民族特色之中。
由于種種原因,《這邊風景》寫成后被束之高閣,塵封了35年。直到2012年,家人重新發現手稿后,王蒙對之作了修訂與增補,在每一章后面加上“小說人語”,略加說明或點撥,同時寫下重讀舊稿、重涉舊文的萬千感慨。王蒙認為,這是他盛年之作的起死回生,同時也是我國上世紀60年代小說寫作空白的彌補,讓人們能夠看到“60年代我們怎么生活”,而勞動人民的真實生活完全可能消解假大空“左”的荒唐,生活與文學仍然不可摧毀。
曾經的鄰居曼蘇爾說:“王蒙在1965年到這里,我們在一個小隊勞動,一起吃飯喝茶。王蒙是個好人,到伊犁來了三四次,每次回來都來看我們,2009年他也來了,我們在一起聊了兩個小時。這次他來了,我心里非常高興。”
8天的時光雖然很短,但王蒙新疆之行卻留給人們更多的回憶。王蒙新疆之行也再掀新疆文化勁風。各民族只要心與心交流,就可以團結友愛,長治久安。(本報記者 王 瑟)
延伸閱讀
王蒙的伊犁情結
1963年,王蒙從北京遷至新疆,在這里度過了人生的16個春秋。其間有8年時間在伊寧市郊區巴彥岱鎮勞動鍛煉,擔任紅旗公社二大隊副大隊長。伊犁的生活經歷,對王蒙一生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他著作中“重視生命、生活的思想”和“樂觀態度”,都與這段生活息息相關;他與伊犁各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積累了大量鮮活的創作素材,形成了拂之不去的“伊犁情結”。1978年重返文壇后的短短幾年中,王蒙寫下數量可觀的以伊犁生活為題材、為背景的小說,如《在伊犁》《歌神》《買買提處長軼事》《夜的眼》《雜色》《最后的“陶”》等,表達了對伊犁的熱愛和深深的懷念。最近出版發行的長篇小說《這邊風景》,就是他當年在伊犁時創作的農村生活畫卷。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