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聯社會,藝進萬家——記濰坊市文聯文藝志愿服務活動
學生在志愿者的指導下學習攝影知識
菜鄉壽光,善于創新使文藝志愿服務生根發芽
壽光,是文圣、農圣、鹽圣“三圣”故里,古有漢字鼻祖倉頡在此始創象形文字,誕生了第一部農學專著《齊民要術》,夙沙氏曾在市周邊沿海“煮海為鹽”,后又因“蔬菜之鄉”聞名遐邇。如今,壽光市文聯“文惠百姓,藝進萬家”的文藝志愿服務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5月8日,云淡風輕,槐花溢香,壽光市文家街道逢源小學。校園內,干凈整潔,教學樓前孩子們歡聲笑語。放眼望去,墻的四周繪滿了書畫作品。“就連廁所的墻上都是學生的書畫作品。”副校長賈敏介紹道。仔細端詳孩子們寫的字,規矩整齊、筆鋒俊秀。當小女孩被問及“以后想沒想過當一名書法家”時,她靦腆地答道:“想,但是又不敢想。”
“身要正、肩要平、筆要直……”中國書協會員、濰坊市文聯組聯部副主任李瑜幾年來一直活躍在文藝志愿服務第一線,這次一到現場便當起了指導老師,孩子們都圍在他的身邊。作為壽光市文聯長期、固定的文藝志愿服務對象,逢源小學已然是全國書法示范學校。壽光市書協與該校建立了長期聯誼機制,每學期都會舉辦“百名名家進校園”活動,專門組織書法家擔任書法校外輔導員,每周二、周四下午來學校指導學生的書法創作,豐富了學生的第二課堂,提高了學生的文學藝術素養。校園里,留下了壽光市書協張嘉慶、李榮德、張振濤,市楹聯協會王效東、張德寶等多位志愿者的身影。
談到練習書法對孩子們的積極影響時,賈敏滿是欣慰地說:“學生通過聽取這些名家講解漢字結構,筆勢、神韻及正確的執筆方法,了解了書法的千變萬化,或雄渾、或精致,或奔放、或沉郁,學生們對書法藝術的欣賞和鑒別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既開闊了視野,又鍛煉了能力,領悟了書法的精妙。”
壽光市文聯主席潘廣科曾擔任過鄉鎮黨委副書記,基層經驗非常豐富,對文藝志愿服務的開展有著獨到的見解。他告訴記者,既要“送”文化,又要“種”文化,這樣才能長久。我們既要關注服務對象,也要關心志愿者,不斷調動志愿者的積極性。基于此認識,壽光市文聯創新了志愿服務組織體系,成立文藝志愿者沙龍,建立文藝志愿服務培訓中心。“用沙龍形式組織文藝志愿服務,形式新穎,按需服務,更加具有針對性。同時,在沙龍的互動對接中,我們也感受到了一種人文的關懷和溫暖,有一種歸屬感。”采訪中,一位文藝志愿者由衷地說。
壽光市文藝志愿者沙龍成立兩年來,共開展志愿服務活動500余場,活動人數3000余人。文藝特色鎮街、社區創建活動,各協會與各鎮街、社區共建文藝志愿服務站,協會志愿者長期深入社區,指導文藝工作。京劇“三進三入”、楹聯進鎮村(院校、企業)、書畫進鎮街(企業、學校)、國學進鎮入企、音樂舞蹈進社區等靈活多樣的志愿活動,帶動了壽光市文學藝術事業的普及發展,提高了壽光市文聯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壽光市北關社區文化大院,兩層小樓的建筑四面相環。小石凳上三三兩兩的老人在聊天,京劇《狀元媒》的唱腔優雅地傳來。原來,表演者都是當地的退休老人,聚在一起,成立了北苑票房。“像這樣的票房,壽光有36個,經常參加活動的票友從幾歲小孩到七八十歲的老人將近500人,梅派、程派都可以唱,一年走街串巷演出50余場。”壽光市京劇家協會副主席郭偉玉告訴記者,同時他自己偶爾也擔任票房的琴師。
“我們湊在一起就是圖個樂子,但我們水平可不賴。”一位老人面對記者很是自信。老人的自信是有充分理由的,北苑票房多次參加省市大型比賽而且還獲得過不少獎。
“如果沒有專業老師的指點,就我們這些人自己悟,怎么鼓搗都不行。”另一位老人補充道。
老人所說的專業老師就是壽光市京劇家協會的老師們。當天,壽光市京劇家協會副秘書長、國家二級演員李秋蘭作為志愿者在社區指導。票友唱一段,停下,她先指點,然后自己做示范,一招一式,一絲不茍。她將自己的指導歸納為兩個途徑:一個是“走出去”,另一個是“請進來”。“走出去”,就是定期到基層京劇票房,指導社員掌握科學的京劇發聲方法,學習呼吸、吐字、表演等技能。“請進來”,就是選拔各鄉鎮、社區的京劇藝術愛好者進行集中培訓和業務提高,演唱《狀元媒》《蘇三起解》《望江亭》等經典唱段。
離開壽光市時,經過楹聯一條街。那條縱深的街道上,路燈由印有楹聯的燈箱組成,走在路上老百姓可以隨時品味楹聯獨特的文化藝術魅力。楹聯跟路燈的結合就是壽光市文藝志愿者們的獨特創意。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