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真的不敵郭敬明?
中國社科院近日發布了被稱為“文學藍皮書”的《中國文情報告(2012—2013)》。該報告指出:去年莫言獲“諾獎”并沒有改變文學作品銷售的格局,莫言的小說銷量仍然不敵郭敬明。《報告》主編白燁稱,不僅圖書,中國現在所有傳統文學類刊物發行量加一起,才僅僅抵上郭敬明旗下5本雜志的發行量。
莫言獲得了201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可莫言小說的銷量還是沒進入文學作品銷售排行榜的前十,這似乎有點遺憾。但細想一下,倒也不足為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只是滿足了國人的一種莫名心理而已。我們所期待的諾貝爾文學獎更多的是一種心理意義上的,而非文學意義上的。也正因如此,我們所關心的只是諾貝爾文學獎這個名分,而不是莫言和莫言的作品。換言之,我們買莫言的作品并不是真正想去研究莫言,而只是為了一種紀念。這其實有點像商場里的商品促銷,大家都說什么東西好的時候,你往往也會跟風去買上一件,至于用處,那也許要等買來之后才去思考。
莫言的小說,郭敬明的青春文學,他們的作品究竟孰好孰壞?這個毋須多言。但如果硬要單純以銷量來論英雄則就肯定有失嚴謹。因為文學作品的銷量,所反映的只是一個作家及其作品在當時受歡迎的程度,而非其作品的價值。現在一個比較尷尬的現象是,年輕作家要比老作家受歡迎,網絡作家要比傳統作家讀者多。這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自媒體時代的來臨使得傳統文學的陣地受到沖擊,地盤越來越小,讀者越來越少。另一方面是年輕作家迅速捕捉到了讀者的閱讀需求和欣賞口味,所以青春文學、玄幻文學、盜墓文學、官場文學等新的文學形式不斷出現。我們常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讓老中青三代作家同臺打擂,然后分出一個三六九等,這顯然是不科學的。
有人喜歡莫言,也有人不喜歡莫言;有人喜歡郭敬明,也有人不喜歡郭敬明。莫言的作品也好,郭敬明的文字也罷,到最后都需要后人去評說。以作品銷量論英雄,郭敬明占得先機;可是以作品質量和影響來論呢?這個還真不好說,或者不用多說。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