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彰顯“中國精神”——寫在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之際(上)
民生優先,安民富民。家家有產業、戶戶能就業,群眾滿意是最高要求,以人為本理念貫穿始終
安昌河蜿蜒流淌,永昌鎮展露秀姿。
這里是北川新縣城。永昌大道兩旁,行政服務中心、商業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醫院、學校一應俱全。夕陽西下,北川人三三兩兩在安昌河畔、禹王橋邊散步、品茗;“巴拿恰”商業街的廣場上,成群結隊的人們跳起羌族舞蹈。
“禹王橋上品香茗,巴拿恰街跳沙朗”,新北川的生活,祥和而愜意。
這份祥和與愜意,源自搬進“科學選址、高度設防”新居的踏實,源自“家家有產業、戶戶能就業”的滿足,也源自“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安心。
救災就是救民,重建必須為民。
怎樣把群眾安頓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災區建設好?群眾滿意是最高要求,群眾認可是最硬標準。
回望汶川,銘記來路,恪守以人為本,堅持民生優先。
黨心與民意同頻共振:從全力實施生死大營救,到緊急救治轉移傷病員;從迅速開展次生災害防治、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到破解受災群眾安置難題,四川及時完成上千萬人的應急安置、過渡安置及340萬學生復學復課。
統籌推進擴大就業、安全溫暖過冬、特困戶幫扶、安置失地農民、保障“三孤”人員、傷殘人員治療康復、再生育服務、完善社保體系,災區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升。四川妥善解決了20萬因災失地農民的異地安置,幫助170多萬受災群眾實現就業,扶助受災家庭生育3410個孩子。
民生設施的“短板”,在重建中“拉長”。千百年來農房建設無標準、不設防的歷史改寫,學校、醫院建成了最安全、最牢固、最放心的場所。
通過落實社保補貼、崗位補貼、創業補貼、小額擔保貸款貼息等扶持措施,四川災區最大限度地發揮政策效應,促進就業創業。早在2010年9月,重災區就有99.9%的家庭實現至少一人就業。
災區還布局建成了一批社會福利院。地震中倒塌房屋、失去女兒的李新覺老兩口,就在什邡市社會福利中心安度晚年。
每天打牌下棋、跳舞健身,日子倒也過得充實。逐漸撫平老人傷口的,是福利中心良好的生活環境和悉心照料。工作人員介紹說,這座福利院選用了節能保溫的建筑材料,室內冬暖夏涼。
讓災區群眾安心、舒心的,不僅僅是服務保障設施的大幅改善,為民、便民、利民的社會管理和建設理念,同步提升著百姓的幸福指數。
2008年6月7日,都江堰市向峨鄉棋盤村的600多名村民參加首次恢復重建大會,討論的就是“選擇哪種方式重建”。像這樣的村民大會,在向峨鄉12個村開了許多次。最終,全鄉3425戶11470人選擇了“統規統建”,占全鄉農村戶數的94.5%。
都江堰市規劃局負責人介紹,方案設計前,設計單位深入村組農戶與群眾溝通。初步規劃方案出臺后,采取村組公示、群眾評議的方式廣泛征求意見,經基層干部和群眾代表同意后實施。
“開放式重建”,讓重建之路更暢通。恢復重建的每一處小區、每一個村落,從選址、布局到房屋的結構,無不打上了民意烙印。
受災群眾不僅住上了新房子,更走上了發家致富的好路子。即便穿行在大山深處,也不時可見這樣的標語:“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致富門路”,“重上富裕路,一個不能少”……
“三月的櫻桃,五月的枇杷,六月的李子,七月的梨子,九月三十吃柿子,冬天還有獼猴桃。”這幾句話,印在了北川縣曲山鎮石椅村村民陳云高的名片上,“北川名氣越來越大,來我們寨子的游客越來越多,吃上了旅游飯,日子越過越有滋味。”
水果產業與旅游觀光相結合,帶動了石椅村的農家樂發展。去年,這個共有328人的村子,人均純收入突破萬元。
住上新房子,過上好日子。“歡迎再到這里來,肯定還會有驚喜。”受訪群眾的話語里,透著對新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