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回應翊坤宮事件 受損文物短期可修復
新華網北京5月5日電(記者廖翊)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5日向媒體表示,“通過這次事件,我們要從制度層面、工作設計、技術手段等方面進行完善,實現建設平安故宮工程目標。”
單霽翔同時解釋了引發翊坤宮事件的幾個技術問題,故宮工作人員表示,此次受損文物短期內可以修復。
4日11時10分,故宮西路開放區的翊坤宮,一游客徒手擊碎正殿原狀展室一窗戶玻璃,致臨窗陳設的一座文物鐘表跌落受損。受損文物名為清代銅鍍金轉花水法人打鐘。
據單霽翔介紹,該青年已送積水潭醫院醫治,初步診斷為“右手多處皮膚裂傷、右手中指伸指肌腱斷裂”。
單霽翔領著記者來到事發地——西區翊坤宮。作為明清兩代后妃居住之地,翊坤宮游人甚少。事發后,很快又恢復了開放。
面對公眾質疑,單霽翔表示,翊坤宮現存玻璃至少是1949年以前的,與窗框一起因保留歷史信息而不敢擅動。
對“為何不設一米線”的問題,他解釋說,作為宮殿式博物館,出于安全,翊坤宮等不許通電。本來室內光線黯淡,再設一米線,觀眾根本無法看到內里,勢必造成觀眾“趴”玻璃“內窺”式觀看,給同為文物的窗框帶來損害。
單霽翔同時回答了“為何文物擺放如此靠窗”和“條案上要否放文物”的問題。據他介紹,作為宮殿博物館,必須呈現真實歷史信息,當年這些文物就是臨窗而放,而且就是放在條案上。但是,沒有安全區隔的“臨窗”確實帶來安全隱患;文物放在庫房中當然安全,但是,原狀陳列展廳,必須體現其功能與特點。
這件編號為“故183054”的清代銅鍍金轉花水法人打鐘為國家二級文物,是18世紀英國為中國市場特制,故宮收藏完整一對。
在故宮博物院地庫,記者見到了這件受損文物。其底部上方四角亦安設轉花,中部為三株棕櫚樹及水法裝置。棕櫚樹托起上方的圓形時鐘,鐘上立一敲鐘人,與鐘表機芯聯動,可報時。而今,水法柱及原配玻璃罩破碎,鐘錘與一朵轉花脫落,文物本體與其底座分離。
“主體結構未受到大的破壞,主要是局部損傷。”故宮宮廷部研究員郭福祥表示,依照故宮鐘表修復師一流的修復能力,短期內定可修復好。
據單霽翔介紹,自2012年以來,故宮博物院開展了展室門窗安全防護的升級改造,選擇了復合型防砸板作為展室安全門窗防護的透光材料。目前,已完成對承乾宮、永和宮門窗的改造工作,這兩座宮殿將設為青銅器館。
單霽翔說:“此次翊坤宮玻璃被人徒手打碎,將促使我們加快玻璃更新升級工作進度”。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