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精神: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動力
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如何才能凝心聚力,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習近平同志的這一講話,深刻揭示了中國精神的本質和核心,闡明了實現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
中國夢與中國精神的內在關聯
正如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所指出的,實現中國夢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標志就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應當看到,作為“中國夢”之核心內涵的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本身就蘊含著物質豐富與精神提升的雙重含義。“中國夢”不僅是物質之夢,也是精神之夢。培育中國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應有之義。
首先,國家富強不是單純的GDP數字增長,而是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社會系統工程中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毋庸置疑,物質財富的增長對國家富強有著極其重要的基礎性意義,但是,如果因此將其視為國家富強的唯一價值指向和判斷標準,不僅會在理論上導致財富、增長、發展、富強等概念上的“精神缺失”,更會直接引發實踐發展模式中的“GDP中心主義”。應當看到,“富強”這一概念不僅包含著以財富增長為主要內容的“富”,同時也包含著以競爭力提升為主要指征的“強”。因此,倡導以公平正義、誠實守信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規范實現財富的增長,倡導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共同增長和全面發展,是實現國家富強的基本理念和實踐路向。
其次,民族振興不僅僅是在世界經濟體中排序位置的上升,更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和國際影響力的加強。對一個民族而言,文化是其發展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當今時代,文化的影響力更加深刻,已成為綜合國力競爭中極為重要的影響因素。正是基于對文化作用的認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明確提出:“發展最終應以文化概念來定義,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因此,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不斷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和文化競爭力,是實現民族振興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礎和重要內容。
最后,人民幸福不是單純的收入增長和物質豐裕,而是在物質幸福和精神幸福相統一的基礎上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社會成員的生活滿意度與幸福感,一方面來自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生活質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源于精神生活的充實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并且,在收入增長達到一定程度后,人們的幸福感在更大程度上取決于精神世界的富足與和諧。應當看到,對物質財富的過度關注,對精神生活的相對忽視,以及由此引發的煩躁、焦慮、緊張、不安等精神狀態,已成為影響生活質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事實上,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道德批判,正是基于這一制度不可避免地帶來物役、異化等現象,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成為一種“物的依賴關系”。也正是在對這一制度批判的基礎上,他們進一步強調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換言之,無論從社會成員的個體或整體來看,在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不斷豐富的基礎上將“人的世界回歸于人自身”(馬克思語),是實現人民幸福基本的邏輯前提和實踐根基。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