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汶川到蘆山,“變”與“不變”中的民族成長
新華網北京4月22日電(記者 孟娜 李志暉)時隔5年,大地震再襲川蜀大地,舉國救災場景再現。汶川到蘆山,距離并不遙遠,當世人目光隨著震中位置而轉移的同時,也在一系列“變”與“不變”中看到一條中華民族成長的軌跡。一個在5年前災難中吸取了經驗教訓的民族,如今更加智慧堅強,更加科學理性。
從汶川到蘆山,不變的是生命至上的宣示。大難當前,人命關天,“黃金72小時”救援尤為關鍵。“第一位的任務是救人”“要進村入戶排查,確保無一遺漏”“有一線希望也要盡最大努力”……在同地震災害的艱苦搏斗中,彰顯出“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
從汶川到蘆山,不變的是快速反應的答卷。震后第一時間,習近平總書記即作出抗震救災指示。舉國動員的集結號迅速轉化為萬眾一心的救災戰。震后1小時內,國家各救災指揮系統全部到位,啟動應急響應并密切協同,人民解放軍各兵種千里馳援;震后5小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便啟程飛赴災區,并在震中打著手電筒連夜指揮救災搶險;震后次日,救援人員即已突進絕大部分受災鄉鎮。
從汶川到蘆山,不變的是同胞大愛的溫暖。5年前,全國人民與災區人民心手相牽,共克時艱。5年后,中國喊出“我們都是雅安人”。無論是自發動員突進蘆山的志愿者,抑或為鄉親分發食品的小店主,還是帶著孫女沿路為救災人員遞上一瓶水的老奶奶,都匯聚著人間大愛,傳遞著民族力量。
蘆山地震,既是一場災難,也是一次“回訪”。與5年前相比,再次面臨大考的中國,其救災,正變得更加成熟和科學,其國民,正變得更加從容和理性。這背后,反映了國家經濟社會的各方面進步。
相比汶川,蘆山地震中首批趕到現場的救援人員,擁有更多、更先進的專業機械設備,直升機、運輸機、無人機、“北斗”終端應用、生命探測儀等科技手段,都為搜救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科學有效的調度指揮,也使“綠軍裝”“白大褂”能以最快的速度到達最需要的地方。
相比汶川,蘆山地震災區信息發布更為快速和透明。地震當天下午,首批災區遙感探測數據已傳給中科院對地觀測中心進行解讀處理;國內外民眾可從電視或網絡上及時了解災情發展;傷亡數據的實時更新使社會避免了不必要的恐慌;新聞發布會迅速而高效;各類救援力量和物資,也得以更快地向災區集結運送。
經歷過汶川,蘆山地震后中國人有了更多面對災難的經驗。他們隨著各種應急制度和組織迅速有序地行動起來,除了“雅安加油”的呼喊,“給生命讓出通道”“不要不停地向災區撥打電話”等號召,也顯示出更加理性的公民意識。
值得關注的是,蘆山地震發生后,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傳統主流媒體第一時間發布地震信息,派記者前往災區,同時用新媒體、全媒體手段全天候滾動報道有關抗震救災的信息,發布海量的新聞,講述現場的動人故事。這使災難中的人們感受到一種新鮮而又給力的正能量。
微博里,最受關注的重大話題是:蘆山地震。政務微博、企業微博、意見領袖、草根賬號等群體聯動,搭起一個尋人、救援、捐助、防震知識普及、辟謠、監督的綜合平臺,極大便利了救援信息的傳播。盡管出現極個別人自我炒作、造謠生財的現象,但都迅速被敏銳發現并予以譴責,展現了網絡自凈能力。
現在,災區已經進入了黃金72小時救援的最后階段。在分秒必爭的救災時刻,也許還來不及做更多反思和總結,但有理由相信,憑著強大綜合國力的支撐,憑著屢受磨礪后煥發出的民族精神,蘆山可以堅強挺住,中國仍將繼續成長。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