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歌賽走過30年:堅守專業與權威
創新賽制 堅守文化品位
從開始不分唱法、沒有原創、事先錄制、只比唱歌、尚屬小眾的賽事,發展到今天有三種唱法、鼓勵原創、現場直播、兼有藝術素質考核、備受大眾矚目的比賽,30年來,青歌賽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不斷提高、不斷完善的歷程。青歌賽引導著人們感知與品味美聲的奧妙、民歌的悅耳、流行的時尚,成為秉持健康創作理念和堅持在創新中堅守、在堅守中創新的成功范例。
1984年,青歌賽的誕生成為億萬觀眾注目的熒屏焦點。它將聲樂比賽的模式引入電視熒屏并注入各種電視審美的元素,成功地嫁接為一種兼具專業性、權威性、欣賞性、趣味性、貼近性和互動性的獨特電視藝術種類。它不斷地推陳創新,一次次讓賽場絢麗多彩、新意迭出,吸引著眾多電視觀眾,也讓年輕參賽歌手們一次次刷新著自己藝術追求的標尺。
1986年,第二屆青歌賽將唱法大體歸納為美聲、民族、通俗三種,制訂了初步的游戲規則。
1998年,第八屆青歌賽增加了選手“綜合素質考核”的規定,“考核”提高了歌手的文化素養,增強了節目的文化內涵,并提高了節目的吸引力和可看性。
……
2013年第15屆青歌賽有五大創新,十余項改革。大幅調整的比賽項目構成,規定曲目中627首曲目的整理,20場快問快答5000多道知識點全面覆蓋的選題以及網絡、自媒體等新型推廣方式的介入,讓比賽更接“地氣”和“市場”,并將觀賞性的表演轉化為懸念迭出的激烈競賽,為已屆而立之年的青歌賽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青歌賽成為集專業性、權威性、公正性、益智性于一體的,具有高收視率、高影響力的央視品牌節目。
高雅專業 推出樂壇“恒星”
有人把青歌賽稱為音樂“夢工廠”,其“造星”能力顯而易見。30年來,青歌賽為中國歌壇輸送了許多優秀音樂人才,眾多獲獎者成為中國頂尖的歌唱家。彭麗媛、宋祖英、毛阿敏、閻維文、韋唯、蔡國慶、譚晶……青歌賽造就的藝術人才可謂繁若星辰。與普通娛樂選秀節目推出顯赫一時的“流星”相比,青歌賽在高端性和高雅程度上鶴立雞群,含金量極高,推出的是樂壇“恒星”。
一些優秀的歌曲,如《中國的土地》、《十五的月亮》、《長江之歌》、《思念》、《我們是黃河泰山》、《祖國慈祥的母親》、《黃土高坡》等,都是通過青歌賽這一平臺唱遍全國的。青歌賽——第一個國家級電視聲樂權威賽事,在推出大量明星的同時,也通過賽事的廣泛傳播,引領著我國音樂的創作和發展風潮。
經由青歌賽成名、并當上青歌賽評委的蔡國慶說:“青歌賽的藝術水準,以及它對中國歌壇的引導作用始終未變。大賽一直在堅守音樂的本質,代表著中國歌壇的主流。相對那些娛樂化、市場化、商業性質的選秀,通過青歌賽,仍然可以感受到藝術的嚴肅和高雅。雖然現在很多獲獎歌手不再像以前那樣一夜成名,但青歌賽仍是歌手成功的最好平臺。”
盤點國內聲樂比賽,青歌賽無疑規格最高。最難得的是,青歌賽一直堅持培養歌手和觀眾正確的藝術審美觀,不媚俗、不一味地迎合市場。這與時下漸漸偏離了藝術軌道、急功近利地造星的選秀活動有著本質上的不同。這也是青歌賽不可取代的原因之一。
公正權威 堅持正確導向
因是國家頂級音樂賽事,加之是以現場直播的方式進行,青歌賽的公正性和權威性得到了一致肯定。
于是,我們看到在青歌賽這樣一個時空聚合點上,健康的價值導向具象在賽制的不斷修正與嚴謹科學的賽項設置之中,民族審美精神取向融合在規定經典曲目范圍、提倡原創以及題材的篩選之中,文化素養的引導與人文關懷的彰顯則體現在專家評語及主持人的串聯詞之中。青歌賽自覺摒棄跟風“選秀”和“泛娛樂化”等熒屏風潮,力求搭建精英文化與草根文化相溝通的橋梁,努力開啟國際聲樂文化與民族聲樂文化相借鑒的視野,主動強化傳統文化資源與時代民族精神相融通的理念,提供了一個主流媒體主動擔當大眾文化引導責任、積極建構文化時代風尚的范本,給電視熒屏帶來健康清新的文化氣息。
青歌賽在內容選擇與環節取舍等方面積極探求大眾文化載體與高雅聲樂藝術的結合點,多方設計權威專家的理性姿態與貼近大眾情感的熒屏表演之間的契合點,及時捕捉專家評委的個性表達與場外觀眾互動交流的鮮活場景,牽手多方音樂界權威合作互動,努力選準自我突破的關鍵點,自覺堅守主流文化價值觀,堅決抵制灰色價值觀和出位低俗傾向,不僅彰顯了國家級電視媒體的倫理自覺和文化自覺,也為中國電視藝術畫廊不斷增添亮麗的風景線。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