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鄉市農民賀顯曾二十八年創辦文學社的故事
文學“裁縫”
——湖南省湘鄉市農民賀顯曾二十八年創辦文學社的故事
他說他只是一個農民,可農民夸他是個好裁縫,他嘔心瀝血創辦農民文學社,花28年縫織一件作品《仙女山》(見圖)。他是賀顯曾,湖南省湘鄉市龍洞鄉樂昌村村民。
4月4日,67歲的賀顯曾正在為第105期的《仙女山》做校對。累了,他扶了扶老花鏡,又低頭工作。
4月2日,王志堅給賀顯曾打電話,詢問新一期《仙女山》的排版情況。他們相識在28年前。
賀顯曾寫了兩個故事——《嘴上沒毛》、《曾十二過溝》寄給湘鄉文化館。龍洞鄉文化站站長王志堅看到文章喜上眉梢。一直有辦文學社夙愿的他,正愁沒有人才。王志堅在賀顯曾工作的紙箱廠找到他。
1985年9月8日,龍洞鄉仙女山文學社正式成立。文學社開辦了一個創作園地——《仙女山》,賀顯曾擔任主編,文學社副社長。
《仙女山》編輯部就設在賀顯曾的家里。沒有資金,排版只得動用原始工具:四方小凳上一塊木刻版,先壓好待印的封面紙,再在封面上蓋上一層報紙,然后手握一只玻璃茶杯,在報紙上來回磨,七八分鐘一張。
《仙女山》終于印出來了!附近的農民、老師、學生搶著看。最忙碌的時候,賀顯曾要將報紙郵寄到全國3000多個地方。海外華人也紛紛投稿,要求刊登。
紙箱廠不景氣,賀顯曾下崗了。好多人勸他:“老賀啊,守著這個窮文學社有什么意思,不如掙點錢來得實在?!辟R顯曾有自己的想法:“無論如何,文學夢不能丟。”
1990年,《仙女山》由刻印轉為鉛印,王志堅因工作需要,離開了龍洞鄉。賀顯曾失去最大的支持者。
籌錢、征稿、改稿、排版、校對、發行……雖然“裁縫”只剩下他一人,可是,《仙女山》還走得穩穩當當,活得漂漂亮亮。
2005年3月一天深夜,賀顯曾一陣猛烈咳嗽,咯血不止。由于無錢支付大額醫藥費,稍有好轉便匆匆出院。2006年2月,病情惡化,他再次住進醫院。治療間隙,他一邊電話約稿,一邊修改文章,還找單位資助印刷費。
2006年3月8日,賀顯曾去省城大醫院作了會診,診斷結果:左上肺癌、早期、可通過手術切除。
2006年3月27日,他拖欠醫療費,被迫回家休養。文友們知道他患病的消息,湊齊8萬元幫助他渡過難關。
癌癥控制住,賀顯曾的身體卻如破碎的布片,肝萎縮、關節炎、白內障、坐骨神經痛、骨質增生……疾病折磨著他。
又有人勸他,身體都垮了,《仙女山》就讓她???。他說:“《仙女山》是我的命。我得堅持?!?br />
宋少林也是龍洞鄉農民。自《仙女山》誕生起,他就投稿,至今已刊發他89幅連環畫和書法作品。4月3日上午,宋少林來到賀顯曾家,把為新一期《仙女山》準備的連環畫給賀顯曾看。宋少林身患肝癌,65歲了。
“每期《仙女山》如果沒有我的東西,我就像丟了魂兒。我說呀,賀老這個‘裁縫’,幫人補的是心。”宋少林說。
在《仙女山》上,賀顯曾以通俗易懂的快板、順口溜宣傳計生政策:“一個孩子是枝花,三個四個成冤家,還是計劃生育好,猶如蜜糖拌糍粑。”在他走村入戶宣傳開導下,十多位村民放棄了超生計劃,落實節育手術。村民黃丙連看到他的計生宣傳,生了第一個孩子后,做了絕育手術,種植、養殖業并舉,成了富裕戶。
在賀顯曾的書架上,文友寄的照片,50多個榮譽證,《仙女山》4本合訂本與104張報紙整整齊齊地疊放在塑料袋里。這些是他精心剪裁后的作品和對自己價值的肯定,他把她們保護得嚴嚴實實。
“人,得有精神追求?!断膳健纺芙o農民帶來快樂和享受,我做的就值?!辟R顯曾說。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