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法治微電影為普法注入“活水”
3月30日,一個周六休息日,江蘇省昆山市玉山鎮社區活動室里,幾十名居民正津津有味地看著電影《一字之差》。這部不到10分鐘的電影被叫作法治微電影,講述的是因為一字之差引發的企業主與員工間的薪酬糾紛及其解決過程,情節曲折,故事草根。
以微電影的形式,用一個個貼近生活的影像故事說“法”……從去年年底以來,昆山的公益法制宣傳讓人耳目一新,正悄然改變著傳統普法工作宣傳形式固化、“板著面孔”說“法”的面貌。
法制宣傳換了一種新面孔
去年11月9日,昆山司法局法制宣傳教育中心推出首部法治微電影《幸運的租客》,在全國主流門戶網站和昆山本地網絡論壇同步上線。片子不長,只有8分鐘,以小見大,生活氣息濃郁,有警示性與啟發性,故事和細節都折射出社會百態和民生熱點。影片一經推出,吸引了不少市民網民,點擊率一路攀升。
首部法治微電影獲得成功后,昆山市法制宣傳中心又與上海大學影視藝術學院合作,開展法治微電影創作活動,今年連續開拍了《女工之喜》《煩“噪”》《一字之差》三部賀歲法治微電影,這四部法治微電影網上點擊量突破30萬次。
普法微電影的總策劃、昆山市司法局局長沈清認為,社會傳播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法制公益宣傳也要與時俱進,體現時代特征,否則就難以吸引市民眼球,達不到傳播法律知識的目的。“普法工作要逐步擺脫行政化色彩比較濃的現象,圍繞對象和受眾的喜好和感受來設計工作思路。相比傳統的展板、書籍等方式,微電影普法更加生動活潑,短小精悍,易于理解和接受。”
不懈追求,持續創新,是昆山司法行政工作的顯著特點,昆山市曾被評為“2006—2010年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縣(市、區)”稱號。昆山此番推出的法治微電影給普法宣傳換了一種新面孔,為普法宣傳注入了“活水”。
受歡迎源于草根味、平民事
隨著昆山法治微電影的悄然興起,微影院也應運而生。近日,昆山開發區、高新區依托原有的文化設施等在社區、企業建立微影院,定期巡回播放法治微電影。據統計,高新區已建有法治微影院56個,一個月內觀看人數超過2萬人次。
“要把法治微電影創作活動納入文化強市的范疇去謀劃、考量和定位,深化法制宣傳工作中的本土元素,注意反映昆山特色。”昆山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張雪純對法治微電影展現的本地元素既給予肯定又充滿期待。本地特色、生活故事、草根“民”星,這是昆山市法治微電影共有的“接地氣”元素,也是它們受歡迎的原因。
微電影演員哪里來?昆山市法制宣傳中心通過和網絡論壇合作,在網絡上發帖海選演員,從網絡和民間招募。不少觀看了微電影的網友說:“劇中的小老板、企業工人,就是身邊熟悉的左鄰右舍,微電影就是在說我們的身邊事!”
相比傳統普法手段,微電影投入成本小,傳播范圍廣。昆山推出的首部法治微電影《幸運的租客》正式拍攝僅用了4天,后期制作用了10天,卻在網絡上引來了100多個相關的主題帖、2000多個回復帖、超10萬的點擊率。
法制宣傳對新媒體傳播的創新利用
在《女工之喜》《一字之差》中,奧灶館、亭林園等昆山當地特色符號不止一次出現,讓當地網民感到真實親切。法治微電影受到青睞,是因為時間和空間的巧妙運用,同時也是法制宣傳對新媒體傳播的創新利用。
自去年11月首部法治微電影《幸運的租客》推出以來,昆山市法制宣傳中心全方位運用互聯網、論壇、手機、微博、微信、微電影等開展法制宣傳,促進法制宣傳教育中心社會化運作。今年3月,通過“牽手”上海大學影院藝術學院,開設昆山法治微電影“創作營”,在全國首推法治微電影創作大賽,走一條法治微電影精品化之路。
他們在2013昆山首屆法治微電影創作大賽官網提供視頻專區,供網友免費瀏覽。同時與電信、昆山視聽APP合作推出手機微電影,通過手機訪問WAP網站或手機客戶端瀏覽法治微電影,提升微電影“便捷化”、“平民化”普及力度,探索促進微電影與文化產業、游戲娛樂產業等深入融合。
截至目前,法治微電影創作大賽已在全國范圍內征集到微劇本70多個。大賽的評委引入國家一級導演、上海電影制片廠導演、同濟大學兼職教授朱楓,高級編劇張琪,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副院長聶偉等專家。
“搭建專業評審團隊,鼓勵創作精品法治微電影劇本,昆山的普法宣傳創新嘗試讓我們也感受到一種全新的挑戰。”一位大賽評委這樣說。
(編輯:孫菁)
共1頁 首頁 | 上一頁 1 下一頁 | 尾頁 轉到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