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墨“描摹”大足石刻之美
中直書法家采風重慶大足,呼吁應盡快建立“大足學”
潑墨“描摹”大足石刻之美
3月28日,在重慶市大足區舉行的一次書法筆會上,中直機關書畫協會副主席、書法家孟慶利展示了一幅“大足石刻甲天下”的書法,剛勁有力的幾個大字,字里行間里道出了武春河、孟慶利、張瑞祥、陳樹謙等中直書法家一行深入大足石刻采風之后的真實情愫。筆會上,書法家們現場揮毫潑墨,賦詩題詞,即興創作了近百幅形式風格各異的書法作品,表達了對大足石刻藝術之美以及石刻藝術背后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之魂的崇敬之情。
在我國石窟藝術的現存遺址中,自古號稱“北有敦煌,南有大足”。重慶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時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寶頂山摩崖造像最為著名。3月27日至29日,中直機關書畫協會主席武春河,副主席孟慶利、張瑞祥,副秘書長陳樹謙等書法家一行來到重慶大足,親身感受大足石刻這顆“石窟藝術皇冠上的明珠”的藝術魅力,并以書法筆會的形式描摹大足石刻的藝術之美,傳播南方石刻藝術和中國文化。
3月28日上午,武春河一行參觀了重慶大足石刻中的寶頂山石刻和北山石刻。在險峻山崖上保存的系列石刻,以其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稱于世。它集中國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藝術的精華,以鮮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從不同側面展示了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中國石刻藝術的風格和民間宗教信仰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刻藝術的創新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書法家到來時,位于大足寶頂山大佛灣南崖的大足石刻千手觀音像正在緊張修復中。該觀音像開鑿于南宋中晚期,是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造像龕高7.7米,寬12.5米,面積88平方米,刻有手臂1007只。手的數量之多、姿勢之絕妙,堪稱“世界石刻藝術之瑰寶”。但經歷800余年的風雨侵蝕,千手觀音像已面臨巖體滲水、造像損壞、石刻風化和金箔脫落等危害,尤其是金箔風化脫落的程度已嚴重威脅到石刻造像的完整形態。參觀中,書法家們深受觸動,并向媒體呼吁,在敦煌學已成為中國的區域文化代表時,應盡快建立以大足石刻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大足學”,并將其作為相對獨立的歷史學學科。
據大足區副區長黃友明介紹,在大足及其周邊地區總計約20萬尊造像中,目前已有近80%因為滲水、風化等病害而受損。同時,由于學術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將注意力投向了中原北方地區的敦煌、云岡、龍門等石窟,使得大足這一區域的石刻造像群成為學術界遺忘的角落。黃友明表示,今年該區將投入資金建設大足石刻寶頂山景區,加強景區環境綠化整治等。
(編輯:偉偉)
· | 《中直黨建》2012機關黨建新聞攝影征稿揭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