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需要怎樣的引領
我要說的第一句話是,希望這篇與某些美術媒體不同的聲音,或者說批評某些美術報刊的短文能見諸報端。因為有朋友勸我不要寫,媒體得罪不起,寫了也不能見報,可我不信。
今年初,某畫院舉辦該院藝委會老藝術家的作品展和座談會,主辦者的目的是把這些作品作為一種學術標桿,敬重他們的藝術、學養和對文化發展的自覺擔當,高揚中國畫的優秀傳統,從而更好地將其傳承和開拓。雖然準備工作有些倉促,畫展沒有出畫冊,但這些七八十歲的著名藝術家不負眾望,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提供了自己的得意新作,一進展覽現場觀眾便能感受到那種濃濃的高雅、純凈與和諧的氛圍。
與會者發言紛紛贊揚這樣的展覽非常有意義,有引領藝術發展的作用,同時結合當下藝術市場浮躁、繁雜、急功近利的現象提出了諸多批評,對只要出得起錢,什么作品都能在有聲望的媒體刊登宣傳的現象特別不滿意。其中一位較少在公眾場合露面的老書畫家談到某美術報刊介紹的東西有不少實在太爛——不倫不類,不堪入目。他甚至直吐真言:“這樣的報我根本就不要看!”顯然有點過激,然而圈內人都知道他是希望美術媒體有責任擔當,用心良苦。
然而在場的該報同仁坐不住了,他們雖然年紀不大,可都是資深編輯記者,與我也是老相識。他們首先發問:“我們的報是給誰看的?不是給畫家看的,也不是給理論家看的,是給老百姓看的。”話說得似乎有理,但筆者實在不明白,老百姓難道就不需要高雅藝術的享受嗎?老百姓就不需要在普及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嗎?畫家、理論家不是老百姓嗎?另一位編輯說的更加直接:“藝術不需要什么人來引領!”
本來我也不想參與此類爭論,感到沒意思,自己也老朽了,無須多管。因為與在場的一位該報領導個人關系還不錯,就向他請教。沒想到他的回答也很意外,他說非常贊同那兩位編輯的觀點:“報社要生存,經濟最重要,發行量最重要,我們‘畫家’欄目就是打廣告,版面費還要提高。”并且透露“上面有內部評判標準,廣告必須達到一定量,否則就會被停刊。現在我們報社收入效益翻了三番,發展非常健康。”眼前的他正是負責學術版的該報領導,我愈發不理解了,這才萌發要寫這篇短文,問一問藝術需不需要引領?需要什么樣的引領?
藝術創作自由沒錯,但藝術家要自省、自律,要有一份社會責任感。藝術作品一經傳播就會產生社會效應,并不完全是個人的一種發泄。媒體也應該有同樣的使命感。林風眠先生秉承蔡元培先生的主張,早在1927年就說過:藝術是“精神的安慰”,是“人生的調劑者”,能把“感情及美,浸入賞鑒者的心肺”,消除“各自的自私之見”。潘天壽先生也說:“好的畫,好的詩,可以使人超脫名利欲望的束縛”,“高尚的藝術,能使人心感悟。”媒體若挑選好作品,并用準確的評語介紹畫家及其作品,讀者就能得益;真假不分,好壞不辨,忽悠讀者,其實就是誤導,與坑蒙拐騙又有何異?拍賣行的假貨泛濫已夠頭疼,美術媒體又聲言誰都有發表作品和叫賣作品的自由,主張廢棄引領,那么現在我們還能相信誰呢?難道媒體早就與藝術市場保持了不為外界所知的默契和利益掛鉤……真不敢細想。
當今有些美術報刊屬于亞健康,甚至不健康,而居然聲稱“非常健康”,若無其事,但愿!大眾美術很需要有高尚的優秀藝術家進行學術引領,藝術的高下畢竟是有標準的。以為不需要什么人引領,但客觀上只要報刊面世,媒體的導引作用便存在著。為了小團體的同仁利益、自我利益進行炒作,那種“引領”不是專業引領,甚至連正規的商業引領也不是。
(作者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編輯:單鳴)
· | 《藝術市場》畫院在京成立 |
· | 2013藝術盤點:市場回暖真假難辨 |
· | 誰在控制藝術品市場價格起伏 |
· | 中國成全球第二大當代藝術市場 |
· | 藝術市場的真偽之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