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遇上西雅圖》上映4日票房近7500萬元 浪漫喜劇如何撬動現實票房
上映4日,票房近7500萬元。
國產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果然沒有辜負眾多專業人士的預期,21日一經上映,單日票房即力壓《虎膽龍威5》和《生化危機5》兩部好萊塢商業巨制。從《失戀33天》到《泰冏》,再到《北京遇上西雅圖》,中小成本的國產喜劇電影“以小搏大”,連續上演驚喜,其崛起之勢令屢陷國產大片“信任危機”的中國電影市場為之一振。以《北京遇上西雅圖》為代表的浪漫喜劇電影,緣何頻頻博得喝彩?對于國產電影的發展,又會帶來哪些啟示?
——編 者
截至發稿時,《北京遇上西雅圖》(劇照見圖)在電影專業網站豆瓣網、時光網上的評分,均達到8分及以上。在眾口難調的微博平臺上,這部國產電影也難得地收獲幾乎“零差評”的口碑。
單看電影梗概,似乎只是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準媽媽”文佳佳到美國西雅圖待產,邂逅月子中心的司機、從北京移居此地的“落魄”醫生Frank。在月子中心里接觸的人與事,讓她逐漸懂得什么是真正應該追求的生活。
“清新的風格,鮮明的類型特色,耐心周到的敘事,細膩的情感營造”,一句評價道出了《北京遇上西雅圖》的引人之處。而作為該片導演和編劇,北京電影學院教授薛曉路用“傳遞和暖的價值觀”來形容自己的作品。
日前,本報記者專訪了這位導演。
類型片創作需遵循規律,創新設計不能“擰巴”
記者:作為一部愛情輕喜劇,《北京遇上西雅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較為豐滿,令人印象深刻。為何要以女性視角講述這個故事?
薛曉路:如果從全球電影的視角觀照,純粹以愛情為切入角度來講故事的電影,通常都是女性視角。這也符合該類型電影的敘事和技巧。顯然,女性在情感和表達訴求上比男性更強烈,對于私人化和感情化的話題,女性觀眾也會更感興趣。
記者:以傳統觀念來看,《北京遇上西雅圖》中的幾個角色算不上社會上的“主流人群”,所講述的故事似乎也有悖于觀眾認知的通常模式。
薛曉路:在生活中,在我們身邊,多少都會存在這樣的人。對于創作者來說,新鮮感很重要。我想試試看,給自己找一點點難題,讓觀眾對“不可能發生”的故事信服。浪漫喜劇有其固定的敘事格式,觀眾早就知道結局,從這個角度看,作者和觀眾構成一種共謀的關系。作為編劇,最關鍵、最有價值的是讓故事過程合乎邏輯,且與意圖表現的主題相吻合。既然要做一部浪漫喜劇的類型片,就要做到規范有趣、細節豐富、接地氣、人物豐滿。一切故事都有其創作的基本原則和方向,當然要進行創新設計,但是不能“擰巴”。
做電影要關照當下,做“真正的表達者”
記者:你此前的作品,無論是做編劇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和你在一起》,還是導演的《海洋天堂》,都著重反映了某一類社會現象或社會問題,如今的《北京遇上西雅圖》也綿里藏針地指向社會問題。為何鐘情于現實主義創作?
薛曉路:現實主義作品,要表現現實的某種片斷和狀況,并非單單寫“現在”。我們都生活在當下,那些看似平淡的生活下,隱藏著打動人心的力量和爆發點。我的朋友曾跟我聊過美國月子中心里發生的事,而那時候網絡紅人郭美美和馬諾的價值選擇也成為公眾熱議的焦點。作為創作者,這些現象讓我關注,而我們的電影也缺乏對于這種“當下”的表達。讓現實與類型片的創作規律結合是我的原則,《北京遇上西雅圖》表達了一種和暖的價值觀,希望作品能呈現理想主義的光輝。
記者:除了編劇和導演,你的另一個身份是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授。在課堂上,你會與學生分享什么樣的創作理念?
薛曉路:面對剛剛入行的年輕人,我最多的勸導就是“沉住氣,把自己培養成一個真正的表達者”。現在影視業很火爆,劇本寫作卻很辛苦,必須想清楚是為了什么去創作。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人寫的東西都有機會被閱讀,作為編劇,要對得起手中的這支筆。
喜劇片“逆襲”靠故事,其他元素只是加分項
記者:以《失戀33天》、《泰囧》為代表的中小成本喜劇電影接連成為票房黑馬,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此類電影的稀缺性以及當下觀眾的需求。在你看來,這類電影靠什么贏得觀眾?
薛曉路:在明星陣容、完整敘事、好看景色、好聽音樂、曲折多元的電影語言之外,觀眾還是要看電影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故事是核心,而演員、外景、音樂等因素只屬于讓電影更好看的加分項。我認為,除非是實驗性的作品,電影本身一定是有商業屬性的。而在這種商業屬性內,作者需要傳達出某一種傾向或感受。假設一個完全不表達的作品,不管是否具有商業性,我都不覺得它是好作品,也不會得到多數觀眾的認同。
(編輯:偉偉)
· | 《北京遇上西雅圖》票房增勢不減 |
· | 《北京遇上西雅圖》3月21日公映 |
· | 中國電影文化取向不容偏差 |
· | 新人已出頭,電影有看頭 |
· | 電影票房高,網絡營銷作用有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