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名人微博別淪為公關工具
一臺以打假為主題的晚會,卻制造了一場微博名人遙相呼應的假象,無論主辦方用意為何、受邀名人是否有償,都讓人難以接受。這是筆者對“8點20分發”事件的第一感覺。
事情是這樣的,央視3·15晚會在批評蘋果產品的中國售后服務時,何潤東8點20分發布了一條微博稱“果粉很受傷”,但末尾竟綴有“8點20分發”字樣,被網友疑為晚會請來幫腔的“托兒”,何潤東很快以微博被盜為由澄清。而李開復等人均表示收到了類似邀請但并非有償。“8點20分發”事件揭示了主流媒體在與自媒體互動的嘗試中還存在某些盲點和失范之處,頗堪玩味。
據了解,節目確實策劃了微博名人“自發點評”的互動環節,部分微博名人也基于3·15晚會是公益活動這一基本認識予以配合。此事細細想來可指摘之處其實并不多,到底是哪里讓人不舒服?有位學者在向筆者談及微文化時曾指出,自媒體的公共性與個體性是并存的,這一觀點用以闡釋微博名人的自媒體身份尤其有效。名人微博或因用戶知識學養、社會工作性質,或因其獨特話語方式,正在漸漸成為有一定公信力或影響力的信息平臺,一些名人微博關注度高、參考性強也在人們心目中達成了一定共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名人微博話語個體性與公共性的邊界是模糊的,有時并非名人自身可獨立決定。如此一來,主流媒體對名人話語的掌控就極易成為一種對自媒體生態的入侵和對公眾信任的利用?!?點20分發”已成網絡熱詞,許多網友仿效,對“蘋果”之是非反而無人再問津,這也從反面說明微博熱點是無法被炮制的。
前微博時代曾有學者斷言“民間不為媒體所關注就不存在”,而今經由微博營造的話語空間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比在媒體有選擇的投射之下更為真實具體的民間,尊重這一自在自為的民間是主流媒體與自媒體互動的行為準則。自媒體把“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憤青”、“草根”等群體性指稱還原為以權利和義務為基本特征的個人,我們看待微博名人,首先應認清他是公民,我們不可能要求一個公民發布指定的微博內容,不可能要求一個公民闡述其本身并未生發的觀點;那么微博名人看待自身,自然也應首先把自己擺在公民的位置上,公民有權利自由發表言論,有義務維護社會公正,作為微博名人,更有責任關注3·15這樣的公益事件并不計報酬地自主發聲?!?點20分發”是一個應該被記住的事件,它集中體現了公民意識缺失導致的主流媒體的越位與公共話語者的缺位。
與此相關的是,今年春晚播出期間,筆者認識和不認識的無數網友都曾邊看春晚邊刷微博,他們抱著筆記本電腦坐在電視機前,以發微博的形式共同跟進節目,點評、互動,其樂融融,把以往被稱為“雞肋”的春晚品得津津有味,這是主流媒體與自媒體良性互動的一個絕佳案例。參與者未必是名人,也未必會無條件跟從媒體導向,但我們由此獲得的啟示,恐怕比一條“8點20分發”的名人微博所能帶來的要多得多。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