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規則先要公平
“教育公平取得明顯進步。”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如此積極評價。然而,21世紀教育研究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日前發布的《2013年中國教育藍皮書》卻顯示,公眾給教育公平僅打出67.6分。
落差何來?視角不同可能是其直接原因。政府更多站在宏觀角度看問題,從縮小區域差距、城鄉差距,促進教育均衡方面解決教育不公。事實也確是如此,近年來,無論是惠及1.6億學生的免費義務教育,還是每年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近8000萬人次,抑或是讓3000多萬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吃上免費營養餐,無一不詮釋著國家在實現教育公平道路上邁出的堅實步伐。
而普通人對于教育是否公平的感受,大多來自微觀的尋常生活。住在同一小區,鄰居家孩子能上重點校,自己的孩子只能上一般?;虮∪跣#欢际峭嗤瑢W,成績優秀者找到“賴”工作,成績平平者卻謀個好差事……諸如此類的比較,不公平之感油然而生。
這種不公平,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游戲規則的不公平。上小學拼戶口、上中學拼關系、上大學拼地域、找工作拼父母,各種隱性較量,自然拼出心理上的不公和不滿。如果競爭規則公開透明,以成績、創新、證書等為標桿,讓任何人都有機會一搏,即使沒拼上,也愿賭服輸、心甘情愿。但現狀是,很多人不是不敢拼,而是想拼也找不到門路,甚至還沒有摸清規則,就被“潛規則”打敗了。
以“幼升小”為例,優質小學在家門口,但招生要么不“按片劃分”,要么名額寥寥。仔細一打聽,原來是所謂共建單位的關系戶“鳩占鵲巢”。眼看著條子生、共建生輕易入校,自己的孩子卻流落他處,叫老百姓怎么認可“教育公平”?
調查顯示,對“讀書改變命運”最不認可的竟是北京居民。這看似反常的結果,透著真實的無奈。事實上,當前對教育不公感受最強烈的不是偏遠山區、貧困地區,恰恰是被視為“占便宜”的大城市。名校資源的富集,使得“潛規則”橫行,甚至催生出以權擇校、以錢擇校的腐敗溫床。單單一個“小升初”,讓多少家長和孩子使盡解數、身心俱疲,卻依然名落孫山、鎩羽而歸。
解決教育不公,既要抓硬件投入,推進教育均衡,彌合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的差距;同時也要抓軟件建設,破除有悖教育公平的“潛規則”,讓公平競爭機制在陽光下運行,推進教育權利的平等、教育機會的均等。當越來越多的普通百姓不再為“關系戶”、“條子生”而無奈,不再為“6月拼孩子、7月拼家長”而煩惱,不再為“寒門再難出貴子”而苦澀,教育公平才會真正深入人心。
(編輯:偉偉)
· | “青歌賽”規則變化的背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