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 圖書館,請擇善而藏
百里挑一,擇善而藏,讓讀者不僅能看書,更能看好書,“片紙只字皆有益于思想”是圖書館水準和價值的最重要體現。如果讀者入館最容易讀到的是厚黑和騙術,館長們何以安心?
如果你是首都圖書館的老讀者,會發現該館大半中文書在書目檢索系統里被標上“圖書加工中”“不提供閱覽”。館員說:“由于書庫容量有限,2008年以前的書都下架了。不知道堆哪兒了,找不到了。”
這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新書采購量大,即使建了新館,也只能開放近五年的新書;二是圖書館庫藏無價值標準,居然以年限定存廢。
于是,留在人們記憶深處的老書、經典書從首圖的書架上絕跡,“新貴”取而代之,《騙術大全》、《厚黑關系學》之類占據越來越醒目的位置(此兩類書有三百多冊在架)。
幾年前,杭州市圖書館允許乞丐拾荒者入內讀書,很令人興奮了一陣。人們認為圖書館接受了現代公共圖書館“免費、平等、自由”的理念,是可喜的進步。
但是,這種進步只有在保障藏書價值,能向讀者提供有益書籍的前提下才有意義。如果讀者入館最容易讀到的是厚黑和騙術,不知道館長們何以安心?民國時期圖書館人的藏書理想是“片紙只字皆有益于思想”;古埃及國王把警句“心靈的藥物”刻在圖書館門上,提醒對書要像對藥一樣謹慎;美國圖書館的宗旨是“以最好的圖書,花最少的代價,提供給盡可能多的讀者使用”。書好是首要的,過去很多民間藏書樓藏書不多,卻價值連城。
圖書館顯然對其上游產業——當今國內出版業缺乏認識,學術腐敗、教育腐敗影響“精神食糧”的質量正如污染的水源、土壤影響食品安全。“片紙只字皆有益于思想”本應是出版者的操守和戒律,但很多人為錢紅了眼,迷失了方向。2011年中國出版書37萬種(同期美國18萬種,英國11萬種,俄羅斯8萬種),以量比拼“做大做強”,有價值的學術資源、作者資源在國內極其有限,無米之炊卻要炮制相當于美英俄出書總量的新書!一年30多萬種圖書中,學術垃圾、剽竊抄襲垃圾、重復垃圾、粗制濫造垃圾數不勝數。圖書館如果不慎重甄別挑選,只是以新充好,難免成為價值越來越稀薄的書庫。
美國作家克里斯托弗·默里說:“我心目中的圖書館應該像一座發電廠,發射出真與美的光芒。”百里挑一,擇善而藏,讓讀者不僅能看書,更能看好書,“片紙只字皆有益于思想”是圖書館水準和價值的最重要體現。什么是好書難有簡單的標準,但壞書卻是容易鑒別的。建議圖書館界通過媒體、網絡邀請社會各界人士討論,建立一套嚴謹的選書程序,這是圖書館業最重要的基礎工程,也是納稅人對圖書館的合理要求。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