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壽辰被“遺忘”,不遺憾
金庸被“遺忘”?這兩天,一則金庸90壽辰過了兩天眾人才知悉的消息引人關注。據(jù)報道,金庸生于1924年農(nóng)歷二月初六,公歷3月10日,按照我國民間傳統(tǒng),今年應該為他慶賀90大壽。雖然鐵桿粉絲不計其數(shù),但他們大多不記得為其賀壽。直到3月11日下午,很多網(wǎng)友接到某網(wǎng)站的提示短信,才恍然大悟——金庸90歲了。于是就有論者批評,人們不該遺忘一位文化大家如此重要的慶賀。不過,依筆者來看,從金庸本人的角度出發(fā),倒不妨把這種“遺忘”當作正面新聞看。
其實說是“遺忘”,只怕有點言過其實。別的不說,只要稍稍注意一下近期的電視熒屏,就可見一斑。不用說炒得火熱的新版《笑傲江湖》,就在筆者不經(jīng)意的“掃臺”中,就發(fā)現(xiàn)有不同版本的《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等金庸小說作品改編的電視劇在各電視臺播出。以金庸的成就和名氣,人們不愿意、也不可能將其遺忘。只是,他本人淡出大眾視野許久,對金大俠的行蹤,書迷捉摸不定,由此不知其壽辰之事,也大可理解。因為就連金庸辦公室工作人員也稱他們不知金庸的壽辰,也未為其舉行賀壽儀式??梢?,所謂被“遺忘”,與其說是外人的疏忽,倒不如說是金庸自己的選擇。
中國有尊老敬老的傳統(tǒng),因此老人的壽辰格外受重視。而對于文化人來說,年齡有時也是一種象征,更是一種資本。年歲的增長,和人生的歷練、學問的積累、修養(yǎng)的提升約略可以畫上等號。在歷史,在當代,一大批德高望重的文化老人也無不受人尊敬。熟悉傳統(tǒng)文化的金庸并非不知道90歲的意義,但已然“隱退”的他,和那些德高望重的文化老人一樣,更洞悉人生真意:他的作品和他本人,孰該被記住?孰能被忘記?在歷史的長河中,任何人都只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唯有其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才能永久流傳造福后世。因此,“金庸們”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人們接受和喜愛,而不希望人們只去關注他們個人本身,否則空有一大把年歲也只是一個虛名罷了。恰恰是這種選擇,更彰顯金庸的氣度與智慧。相比之下,當前某些追名逐利的文化人,卻總是千方百計想把“百歲”或者“耄耋”一類的詞冠在自己頭上,以此來彰顯自己的地位、博得人們的關注。在“金庸們”面前,他們真該汗顏!
幾天前,俄羅斯著名作家鮑里斯·瓦西里耶夫去世。在中國,也許人們不知道這個名字,但是他的作品《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卻是影響巨大。曾經(jīng)就有蘇聯(lián)專家評論道:“世上有一些作家,頗有名氣,人們知其人,卻很少讀其作品,這樣的作家是可憐的!世上有一些作品相當有名,但很少有人知道其作者是誰,這樣的作家是幸福的!瓦西里耶夫,你就是這樣的作家!你值得驕傲!”我們可以說,金庸也是這樣的作家:人們忘記了金庸的壽辰,未必是他的遺憾;而人們喜愛他的作品,并且以各種形式流傳、品評,卻肯定是他的幸福。
(編輯:偉偉)
· | 新版《金庸作品集》嘗試附贈有聲讀物 |
· | 金庸讀博成疑折射一種特別的思維 |
· | 北大稱金庸已獲博士學位說法無根據(jù) |
· | 康有為不僅妻妾成群 還喜歡嫖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