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不要亂了方寸
一些京劇藝術節華而不實、“名角兒”誤導青年演員、京劇中專面臨生存困境……李世濟、梅葆玖、譚孝曾、葉少蘭、楊赤、張克等專家為京劇傳承把脈——京劇不要亂了方寸
“名角兒”要做好榜樣
“現在某些所謂的‘名角兒’是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破壞京劇藝術!”在剛剛閉幕的全國政協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孝曾難掩自己的憤懣之情,“他們在舞臺上表演時,絲毫不注意自己的動作和唱腔,這些不正宗的表演不僅會影響觀眾的欣賞,更會誤導一大批青年演員。”譚孝曾發現,很多錯誤的動作和唱腔如今竟成了青年演員學習的范本。“任何人都要對自己的藝術負責,特別是那些‘名角兒’,因為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年輕的一輩。”譚孝曾說。
除了舞臺演出,一些京劇電影中的表演也非常不正宗。“影片中很多演員的表演都不過關,難以為青年演員樹立好榜樣。”譚孝曾說,“電影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要比舞臺演出大得多,犯一點兒錯誤都會被無限放大,因此我建議邀請正宗流派的傳人以及當代藝術家擔任京劇電影的主要演員。”
在今天,一談到京劇,我們似乎就無法繞開“傳承”二字。一門擁有200多年歷史的古老藝術如何在信息時代生存發展?這的確不是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如今的孩子為什么不喜歡聽京劇、唱京劇?在全國政協委員、青年京劇演員張克看來,電視媒體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央視戲曲頻道有個欄目叫《戲迷樂園》,有一期節目是讓年幼的孩子們學唱名劇《龍鳳呈祥》。孩子們根本不了解故事背景,只是聽幾遍原音,怎么可能唱得好?很多家長看了節目之后,發覺京劇竟然如此‘難聽’,就更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學京劇了。”張克表示,“這樣的節目初衷是好的,但它對京劇傳承產生的影響卻可能是負面的。”
“要么縮減開支唱小戲,要么企業投資搞大片。現在有些所謂的‘時尚京劇’在布景和聲光效果方面花了大錢,結果舞臺效果出來了,卻影響了演員的狀態,讓他們無法全身心投入到角色的表現創作上,這根本是本末倒置。”年屆八旬的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世濟對此表示擔憂。
譚孝曾對李世濟的觀點十分贊同。“最近流行請其他行當的導演跨界執導京劇,但試問,京劇是導演的藝術嗎?顯然不是,京劇是演員的藝術!當年的‘四大名旦’哪個不是自編、自導、自演?”譚孝曾說,“請導演執導京劇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根據演員的特點選導演。現在有些導演聲稱要把京劇排得‘不像京劇’,還說要給傳統京劇‘撣撣塵’,我認為這完全是在花錢請人毀京劇!”
在譚孝曾看來,比這些胡鬧式的演出更可怕的,是那些大大小小的京劇藝術節與評獎。“如今的京劇藝術節和獎項多如牛毛,但真正能夠通過評獎在舞臺上‘落腳’的戲卻沒有幾出。”譚孝曾表示,“辦京劇藝術節、搞京劇評獎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是為了搞政績工程嗎?是為了讓‘名角兒’出風頭嗎?都不是,是為了培養京劇人才。但試問我們的京劇藝術節和評獎究竟選出了多少好苗子?坦率地講,少之又少!”
京劇人才培養應回歸中專
事實上,與京劇藝術節及評獎的“不給力”相比,國內京劇教育水平的持續走低,才是導致京劇人才面臨斷檔的根本原因。“大家都知道,培養一位京劇演員最為關鍵的時期是在10歲左右,因此,依靠大學培養京劇人才的思路并不科學,中專教育才是最行之有效的培養模式。”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楊赤說,“然而,現在國內京劇中專教育的師資和生源都十分匱乏。一所中專計劃招收40名學生,來報名的卻只有27個。問及原因,年輕人回答:我唱得再好,以后又能怎樣?的確,以京劇的現狀而言,很難說服年輕人在練功房里辛苦練功——藝術畢竟不能單靠精神來支撐。”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葉少蘭對京劇教育的困境也表示了憂慮:“高校待遇好、地位高,因此大多數京劇老師都愿意去大學當教授,很少有人甘心在中專當老師。”
盡管現狀不佳,但以張克為代表的年輕一輩還是對京劇的未來充滿了希望。“如今了解和熟悉京劇的人的確不如以前多了,我們必須努力思考,如何才能培育觀眾、吸引觀眾?”張克說,“我準備了一個《以戲歌為載體,傳播祖國傳統道德文化》的提案,呼吁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把京劇編成朗朗上口的歌曲,通過戲歌進校園的方式,讓更多的孩子對國粹藝術產生興趣。”
此外,不斷求新求變也是京劇吸引觀眾的一記妙招。“現在有些劇團在尊重傳統的前提下,用現代的詞句表達劇情,這十分有助于讓觀眾耐心地欣賞完整場演出。”張克說。
“了解和學習京劇藝術,是傳承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有個初二的女生,因為參加了京劇學習班而懂得了孝道,回家后主動給母親端洗腳水。蔡元培先生曾說過,藝術教育具有‘輔德性’,這句話在今天依舊適用。我們應當通過京劇藝術,以美啟真,以美啟善,讓偉大的中華文化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表示。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