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聲音:美麗中國 永續發展
推動綠色發展 共享綠色福利
尤權代表(福建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面對發展的新要求、群眾的新期待,必須把“百姓富”與“生態美”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出了“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動員令。這次政府工作報告又強調,“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環境的期待,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這充分彰顯了生態文明建設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重大意義和重要作用。
福建山清水秀、天藍海碧,生態環境優美,這既是大自然的恩賜,更是歷屆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干部群眾長期保護和建設的結果。早在2000年,福建就提出了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構想,強調“任何形式的開發利用都要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進行,使八閩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經濟社會在資源的永續利用中良性發展?!?0多年來,歷屆省委、省政府一任接一任、持之以恒地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了積極成效。福建森林覆蓋率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全省23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或超過國家環境質量二級標準,12條主要水系水質狀況優良,成為保持水、大氣、生態環境全優的省份,福建也贏得了“山海畫廊、人間福地”的美譽。
“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也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近年來,福建經濟發展中的資源環境制約不斷增大,特別是當前進入工業化中后期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面臨加快發展和加強保護的雙重壓力,推動“綠色發展”的任務日益迫切。與此同時,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廣大群眾既希望安居、樂業、增收,也希望山清、水秀、天藍,共享經濟發展的“綠色福利”。
面對發展的新要求、群眾的新期待,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山清水秀但貧窮落后,不是我們的追求;殷實小康但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同樣不是我們的目標,必須把“百姓富”與“生態美”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根據黨的十八大精神,省委、省政府提出,圍繞建設更加優美、更加和諧、更加幸福福建的目標,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加快形成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的觀念理念、生產生活方式,建立健全有利于實現永續發展的體制機制,力爭把福建建設成為生態文明示范區,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新路子。
記者 費偉偉整理
實事點擊
“點線面”推進
城鄉環境整治
福建將推進城市中心區、重點地區、主要干道周邊環境整治,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行動,加大城市綠化美化花化彩化力度,所有設市城市達到國家或省級園林城市標準,全省建成綠道500公里以上,推動宜居社區、綠色廊道、生態水系連線成片。
規劃功能定位 做強生態品牌
馬飚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
只有切實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才能實現永續發展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廣西的一大優勢和品牌,是核心競爭力。過去5年,廣西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在全國率先作出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的決定,全面完成節能減排目標任務;深入開展節能減排攻堅戰、以環境倒逼機制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攻堅戰等;推進重點行業企業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制定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
廣西在加快發展、跨越發展的同時,保住了“山清水秀生態美”的品牌優勢。實踐充分證明,只有切實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才能實現永續發展。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下一步,我們將加快美麗廣西建設步伐,推動可持續發展。
大力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根據重點開發、優化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功能定位,優化國土開發格局,建立符合主體功能區要求的績效評價體系。
全面推進節能減排。完善城鎮污水生活垃圾處理配套設施,淘汰落后產能,深入推進環保工程建設,加強治污設施運行監管。積極促進資源節約。強化對八大重點行業及重點耗能企業能源消費的動態監管,開展生態工業園區創建活動,培育循環經濟示范企業。推進重點行業企業的清潔生產。
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加強自然生態系統建設。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抓好天然林、重要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加快退耕還林、沿江防護林建設。
推進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保護森林、湖庫、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開展國家環保模范城市、森林城市和生態市(縣)、環境優美鄉村等綠色環保系列創建活動。
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加大對入海河流的污染防治,規范入海排污口。加強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切實做好南寧、柳州、桂林、北海等市PM2.5實時監測、實時發布工作。
廣西將繼續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把碧海藍天、青山綠水永遠留給子孫后代!
記者 龐革平 謝振華整理
實事點擊
26.5億元投向
生態惠民工程
廣西從2010年開始全面實施“綠滿八桂”造林綠化工程,2012年全區植樹造林45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1.3%。今年,廣西將投資26.5億元,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等生態惠民工程項目,繼續實施“綠滿八桂”造林綠化工程?!?/p>
貼近群眾感受 實現宜居宜業
趙正永代表(陜西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建設美麗陜西,必須以人為本,從群眾現實需求出發,從看得見、感受得到的環境問題入手
在生態宜人的環境中生產生活、繁衍生息,是人類對理想家園的美好憧憬。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形勢嚴峻、任務艱巨,使我們感到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科學性、緊迫性。
近年來,陜西大力實施中央提出的山川秀美工程,全力開展退耕還林還草和防沙治沙,鐵腕推進渭河污染治理三年行動方案,立法保護秦嶺生態系統,探索黃土高原治溝造地,三秦大地的主色調由黃變綠,綠色版圖不斷向北推進,生態建設取得明顯的進步。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部署,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更加自覺地敬畏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環境,加快建設美麗陜西,使三秦大地成為美麗中國的一道亮麗風景。
厚重滄桑的黃土高原、層巒疊翠的巍巍秦嶺、奔流不息的渭水漢江……陜西的山山水水,都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在建設美麗陜西中,我們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集約節約利用資源,加強節能減排,構建綠色生產體系,最大限度減少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造成的傷害。人既是自然的破壞者,又是自然的建設者、保護者,強化自然修復是建設美麗陜西的根本。我們要扎實推進關中大地園林化、陜北高原大綠化、陜南山地森林化,繼續開展荒山綠化和三北防護林建設,深入實施秦嶺北麓治理工程,搞好渭河、漢丹江綜合治理,加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地保護,努力讓三秦大地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建設美麗陜西,必須以人為本,從群眾現實需求出發,從看得見、感受得到的環境問題入手,讓人人都能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新鮮的空氣、用上清潔的能源。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規模和要素布局,完善道路、廣場、公園、綠地等公共生態設施,加強噪音、污水、垃圾等污染治理,從現在開始,打好大氣治理攻堅戰,積極探索低碳環保、生態和諧的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新模式。下決心搞好新農村和重點示范鎮建設,強化村容村貌和面源污染治理,清理整治閑置土地和空心村,推廣沼氣、小水電、太陽能等綜合利用,努力為群眾創造宜居宜業、順心滿意的綠色幸福家園。
記者 姜 峰整理
實事點擊
重點治理霧霾
整治大氣污染
今年起,陜西將以治理霧霾天氣為重點,大力實施大氣污染綜合整治工程。加強大中城市PM2.5監測,排查整治用煤大戶和粉塵污染重點企業,健全建筑工地冬季土方施工停工制度,推廣天然氣集中采暖,實行重度污染天氣公務車輛限行等政策。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