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楊學義:“走出去”應重視體制機制協同創新
當前,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不斷深入,一些深層次的體制機制、人才培養等問題也走到了臺前,有的甚至已經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制約因素和瓶頸問題。其主要表現在:實施主體缺乏有機合作,尚未形成合力;實施主體均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實施策略及傳播戰略;中國國際話語體系亟待構建;通曉國際規則的復合型高端國際化人才缺乏。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長期以來西方文化處于強勢地位的客觀原因,也有我們自身在對外文化傳播觀念、體制機制方面的主觀原因。就體制機制而言,從國家層面看,文化傳播分屬多個部委,條塊分割,資源分散,中國文化“走出去”缺乏頂層設計和整體戰略規劃;就具體實施層面看,各實施主體之間缺乏協同,相關部委、高校、出版、傳媒、研究機構等相互之間還存在著明顯的壁壘,在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對象國文化習俗和文化傳播表達方式研究、高端國際化人才培養等方面,還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共同參與協同創新的模式和機制,協同創新也存在著政策方面的制約。
如何將中國文化“走出去”納入國家整體戰略,與政治、經濟的全球利益相結合,如何實現國內學術研究與國外研究的有效互動,推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走向世界,不僅亟須創新理念,更需要創新體制機制,整合資源,協同創新,將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國家戰略落到實處。
要發揮政府主導協同的高端引領作用。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是國家層面的一項具有整體性、系統性的戰略任務,迫切需要全局設計、總體協調,提升協同創新能力。應建立國家層面的統領協調機制,加強頂層設計、總體部署、形成合力;應建立政府協調、高端引領的組織機構,構建協同創新長效機制,促進政府部門、高等院校、行業產業的全方位戰略協同,加強資源整合,創新實踐模式,為我國國家利益的全球實現提供學術、文化與價值的支撐。
要發揮高等學校協同主力軍作用。在具體實施運作中,應采取政府推動,以民間為主體多方力量參與的方式進行。高校在文化傳承與創新、體制機制改革、人才培養、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等方面有著獨特優勢,能夠更好地在對外文化交往中體現尊重文化差異、克服語言障礙和意識形態隔閡,提升文化親和力和感染力,可以在協同創新,探索新型體制機制方面發揮主力軍作用。高校要積極總結和借鑒世界主要國家文化傳播的有效經驗,與其他科研院所、政府部門、行業產業以及國際學術機構積極開展合作,打破現有學科壁壘,突破現有人才培養體制,創建高校、部委、研究機構、用人單位等共同參與的人才培養與學術研究新機制,探索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有效路徑。北京外國語大學成立的中國文化“走出去”協同創新中心,已在此方面作出了一些積極有益的探索。
要建立中國文化傳播影響效果評價體系。要更加關注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實際效益問題,協同各實施主體,建立全球中國文化傳播評估效果評價與質量監控機制。全面總結以往一系列對外文化傳播實踐所取得的成果、經驗和教訓,并通過對實際傳播效果的掌握,切實了解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發展狀況,進一步廓清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目標人群與市場定位,開拓對外文化傳播渠道,完善對外傳播的動態實施組織系統,做到及時評價、及時反饋與及時優化。
要建立適應國際化發展的政策保障體系。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建立和強化協同機制,是一次創新,需要大膽嘗試,不斷更新觀念,匯聚各方資源和政策,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給予充分的支持和保障。要把“走出去”和“請進來”結合起來,建立具有學術創新力和實踐創造力的高端人才隊伍,成立“中外合作、中方主導”的國際組織、機構,采取更為靈活高效的政策保障機制,建立更利于發揮我方主導權和主動權的人才聘用、薪酬待遇、條件保障和項目運作的管理制度。在宏觀指導、規范運作的基礎上,充分給予政策配套與扶持,充分釋放協同創新體的能動性與創造性。
體制機制協同創新正當其時,建立中國標準、中國規范,形成凝聚力、向心力,才有核心競爭力。用能讓世界理解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機制體制協同將是形成中國品牌、淬煉中國話語,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必由之路。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