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曲藝行當會”面臨轉型——河南馬街書會觀察
閱讀提示:從半農半藝中農與藝隔之甚遠,到半職業化地把曲藝融入各類職業文化當中,也許恰能更好地銜接政府搭臺與民間參與之間的空隙,使藝人老齡化問題化解于更年輕、且直接在實際工作中運用曲藝的群體中。
200多個說書臺子,千余藝人吹拉彈唱,咿呀紛繁;20余萬人聚集在廣闊的田野上,到處是男女老少、擠擠挨挨趕會的人們,更有拉面炸油條的,玩擲圈兒的,順溜各色書攤雜棚商販云集。這一場景并非廟會,而是于2月23日農歷正月十三在河南寶豐縣城南楊莊鎮馬街村應河東岸拉開帷幕的馬街書會現場。
當空中航拍的滑翔傘、遙控飛機飛過,很難想象這是有著700年歷史的馬街書會。在保持著它原有的民間活力之時,政府搭臺、民間參與的模式顯然已使這個民間曲藝盛會有了新的時代內涵。
在學術界,馬街書會常被稱為“民間曲藝界的行當會”,因其于每年正月十三舉辦,當地村民及藝人們則習慣稱之為“十三會”。最初,藝人以河南為主,兼以安徽、河北、山東、山西、陜西、四川、湖北等地的藝人,后更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民間曲藝人,負鼓攜弦,亮書買書;不少藝人入住村民家里,設攤說書,分文不取,與當地群眾保持著良好的關系。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這種依然保持著原初鄉土記憶的場景已不多見。
“我主要是唱墜子,表演這么多年了,也收過一些徒弟,現在有的當了木料場的老板,有的開了飯館,反正都已經不干這一行了。他們都覺得靠唱戲收入太低,維持不住生活,就紛紛轉了行當,這手藝也就撂下了。”河南墜子藝人李結實說。73歲的康守望和72歲的康自立搭檔唱河南墜子,自幼就學了這門手藝,但幾十年來幾乎都是半農半藝地堅守著自己的愛好。半農半藝,幾乎描繪了許多民間曲藝人的普遍生存狀況。康守望很感嘆,因為掙不到錢,現在年輕人都不愿意學墜子了。記者在現場也發現,雖然參會曲種覆蓋了評書、西河大鼓、安徽大鼓、三弦書、河南墜子、京東大鼓、河洛大鼓等眾多曲種,說書臺子也不少,但年輕人卻并不多,藝人年齡普遍偏老引人深思。
不過讓人眼前一亮的是,書會現場也出現了不少“半職業半民間”的曲藝演出,如一些政府部門或行業企業的曲藝宣傳隊,結合工作實際進行創作演出。許多曲種或藝人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諸如普法宣傳、道德宣傳以及各類政策宣傳甚至企業宣傳的創作中,彰顯了曲藝作為文藝輕騎兵的優勢和貼近生活的一面。
在政府搭臺、民間參與的模式之外,這是否可以成為拓寬曲藝傳承空間和進一步激活書會活力的途徑,應該說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課題。從過去亮書賣書式的“曲藝交易會”轉身為更加多元的民間曲藝盛會,馬街書會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它理應在更深遠的層面形成一套符合曲藝自身發展規律的“內循環”機制,而不僅僅是在外部搭臺和引導。
正如過去書會以民間的形式曾長期葆有充分的吸引力和創演活力,在亮書賣書鏈條中有效地實現自我“內循環”,如今已被時代賦予文化傳承、現實宣傳、搭臺經濟等更多內容的曲藝活動,無論是主導者還是參與者,或是活動形式、參與者構成,都具備了重新疏通、理順循環機制的可能。從半農半藝中農與藝隔之甚遠,到半職業化地把曲藝融入各類職業文化當中,也許恰能更好地銜接政府搭臺與民間參與之間的空隙,使藝人老齡化問題化解于更年輕、且直接在實際工作中運用曲藝的群體中。呼吁年輕人傳承很重要,倘給予這些傳承培育職業空間,或使之滲入日常工作里,也許我們能期待此類活動有更新的面貌。
(編輯:子木)
· | 2013馬街書會將見證“世界最大規模民間曲藝聚會” |
· | 李同生:鼓聲悠悠傳新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