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毒舌”降低節目藝術水準
2013年央視春晚小品《想跳就跳》中蔡明的“毒舌”言語迅速走紅,一時間“管誰叫阿姨,滿臉褶子還賣萌”、“國標?我看你像鼠標”等風趣幽默的“腹黑體”迅速在人群中熱傳開來。“腹黑體”不過是一種娛樂快餐文化,倘若閑暇時拿來供觀眾說笑逗樂并不足為怪,但若將其作為語言類節目制造笑料的制勝法寶,則會讓節目本身劃入低俗粗鄙的泥淖,降低藝術水準,而且潛移默化中還會拉低觀眾的審美標準,長此以往,會讓文藝界的低俗風氣惡性循環,語言節目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藝術使命,淪為取悅市井小民的民間雜耍。
“腹黑體”是一種大眾流行語,最初是通過日系動漫、游戲等娛樂平臺進入我國文化領域,隨后通過“口口相傳”這一強有力的傳播形式在人群中普及升溫,其風趣但不失個性、犀利而不失技巧的話語內容,使得這類語言備受人們推崇,尤其是受到青年群體的追捧。如今“腹黑體”早已通過電視、電影等傳統媒體以及微博、人人等新媒體平臺散入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腹黑體”也因此成為繼“淘寶體”“咆哮體”之后民眾調侃逗樂的又一另類對話方式。但“毒舌”言語走紅的同時也暴露了語言類節目中存在泛娛樂化滋長和低俗文化滲透的隱憂,小品《想跳就跳》的包袱和亮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蔡明那段大快人心的“毒舌”言語,雖說當場換來了觀眾的陣陣喝彩,但其低俗刺耳的話語內容卻令許多人錯愕咂舌,讓十幾億觀眾翹首企盼并寄予厚望的小品卻變成了一場滑稽的舞臺“舌戰”,既扭曲了小品藝術應有的精氣神,也損傷了語言類節目的藝術水準。
放眼望去,我們不難發現“毒舌”言語已成為語言類節目必不可少的笑料成分。某些相聲表演全篇幅的包袱都靠“毒舌”言語支撐,短期看來,這是語言類節目創新的一種捷徑,但從長遠來看,“毒舌”模式的普及將大大拉低語言類節目的藝術水準,讓語言類節目走向低俗惡俗、娛樂至死的另一端。在語言類節目中“言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優秀的節目劇本往往決定著整個藝術表演的成敗,比如,著名相聲藝術家馬季在《宇宙牌香煙》表演中的經典臺詞至今被人們廣為傳誦,趙麗蓉老師的“麻辣雞絲”、“司馬缸砸缸”等諸多臺詞再次提及仍讓人捧腹不止,它們通俗易懂但又不失幽默,個性十足但又不失水準,讓觀眾在嬉笑逗樂之余對這些表演藝術家心生仰慕與敬畏之情。如此看來,真正經典的“言語”不是靠編造生詞、言辭刁鉆取勝,而是靠語言文字本身的魅力和韻味奪人,而如今的電視節目過多地注重語言的外在包裝,而忽視了語言本身的內在藝術性,通過文字游戲和話語交鋒產生藝術火花,源源不斷地生造出無數雷人語錄。這些雷人語錄在標新立異方面值得稱道,但在藝術水準方面卻不敢恭維,“都是千年的狐貍,你玩什么聊齋啊”,“惡心他媽給惡心開門,惡心到家了”,這樣的不雅詞匯在央視春晚這一權威平臺播出,“口無遮攔”地傳入十幾億觀眾乃至全世界觀眾耳中,對于我國國家形象和文化氣韻的塑造將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
“毒舌”言語不僅會拉低節目的藝術水準,還將消損了我國文化的整體質量,因為觀眾的審美水平往往要受創作者左右,藝術家能夠站得多高望得多遠決定了觀眾的審美層次處于何種水平。筆者一直堅信,不論是作家也好,編輯也罷,倘若這個藝術家沒有一顆敬畏藝術之心,就不可能創作出被世人肯定、為時代塑像的精品,這個創作者更不能稱之為真正的藝術家。藝術家對作品負責就是為文藝添彩,更是為文化建設添磚加瓦,因而,切莫讓“毒舌”拉低了語言類節目的藝術水準!
(編輯:偉偉)
· | [中國藝術報]選秀嘉賓的毒舌、怒批與淚奔 |
· | 出名也要有底線 |
· | 笑語聲聲曲藝來 |
· | 相聲小品創作面面談 |
· | 一路歡笑 20130712 |